第六节 宋代易学图书和义理学派(1/2)
到了宋代,易学有了很大的改变,研究易学的学者众多、派别众多,但主要有图书学派和义理学派。两派舌战笔伐,互不相让,可就在这争论中,出现了易学观点的相互融合和吸收,推动了易学的发展,使易学在宋代达到了顶峰。
1、图书学派
图书学派是特别推崇河图与洛书,以河图与洛书为《周易》的根源,并以这两个图式来解释《周易》原理的象数易学派。图书学派的创始人是宋初道士陈抟。
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是五代、宋朝的道士和道教学者。当年举进士不第,便退隐山林,隐居修道,先隐居武当,后居华山四十年,被称为“华山道士”,寿高118岁。他与麻衣道者、吕洞宾交往甚密,麻衣道者将道家秘藏传于陈抟。
《佛祖统纪》载:“处士陈抟受《易》于麻衣道者,得所述《正易心法》四十二章,理及一天人,历诋先儒之失,抟始为之注。又受《河图》、《洛书》之诀,发《易》道之秘。”
陈抟得到的易图有:
(1)《易龙图》,讲天地的变化和组合,此图再没有传下来,不过《河书》、《洛图》就是由此演化来的。
(2)《先天太极图》,又称《天地自然之图》,讲八卦之象和阴阳变化的法则。
(3)《无极图》,说《坎》《离》卦象和五行之象,据说陈抟曾将此图刻于华山石壁上,现已失佚。
再有就是麻衣道者所著《正易心法》,陈抟为之作注。
陈抟的易学思想,在他所著的《龙图序》和《正易心法注》(也只有这两部书流传于世)里得到了集中表现。他说:“《易》之为书,本于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何适而非阴阳也。”他特别强调乾和坤的作用,说:“凡阴阳之气,纯而不驳,是为乾坤。《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正谓此也。因知能尽《乾》之道,是为圣人;能尽《坤》之道,是为贤人。”这显然是老子的道家易学思想。
陈抟极力主张:《易》应该以象为主。麻衣道者说:“《易》道不传,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复晦。”“世俗学解,浸渍旧闻,失其本始,《易》道浅狭。”有人说这是对《周易》的批判和否定,这是望文生义!麻衣道者和陈抟所说的《易》指的是象数,认为八卦才是《易》之根本,“正《易》者,正为卦划,若今经书正文也”,这是对的。
伏羲作《易》,为《易》之始祖;文王用《易》,以解世之利弊;孔子解《易》,以明《易》之真谛,这是易学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孔子解《易》,不只是解释了《易经》,而更多地是揭示了《易》之渊源及其原理,对阴阳、八卦、六十四卦乃至《河书》、《洛图》都作了精典的论述,如果没有孔子,《易》可能还传承不下来。
陈抟说:“《易》之有辞,本为伏羲发扬”,明确说明《易经》的卦辞和爻辞也是发扬了伏羲之《易》,“经书正文”说的是伏羲的本义,是伏羲易的“注脚”。问题是“学者不知借辞以明其卦象,遂溺其辞,加以古今训注而袭谬承误,使伏羲初意不行于世,而《易》道由此浅狭矣!”这显然是对王弼“扫象”的批判。王弼全面否定象数,以经解易,使易界出现了“文字训诂”的恶劣倾向,把易学引向了歧途,陈抟此论是切中时弊的,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
陈抟主张《易》“不立文字”、“不作纸上功夫”。麻衣道者说:“卦象示人,本无文字。”这是客观事实,因为远古时期没有文字,也无法用文字传递消息,只有以图象示人,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陈抟说:“羲皇始画八卦,重为六十四,不立文字,使天下之人静观其象而已。”主张“消息卦画”、“辞外见意”、“要须自悟”,这显然是道家的“参悟”思想,要靠自己去“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悟性高的领悟就深,悟性低的所得就少,无须用文字语言去说明和解释,所以麻衣道者的书名就叫《正易心法》。陈抟不是一味反对用文字解《易》,而是反对那些胡诌八咧的语言,他本人就著有《指玄篇》、《钓潭集》、《龙图序》和《正易心法注》(前两篇已失传),也是用文字解《易》的。
陈抟是得道高人,他隐居山林,与世无争,一心修练。朝庭有四位君王下诏,陈抟都不出山。最后一次宋太宗赵匡宣诏,陈抟以106岁高龄入宫。
简单来说,陈抟的最大功绩就是把《易图》传承下来了。陈抟将这些图传给了种放。
种放是北宋的一个易学家,官至工部侍郞,晚年归居嵩山。
种放又将《先天图》传给了穆修,穆修传李之才,李又传给邵雍,邵雍将其发展成为先天易学。
种放将《河图》、《洛书》传给了李溉,李传给了许坚,许传给范谔昌,范传给刘牧。刘牧经潜心研究,提出了易图三变模式,第三变便是这两张图,即五行生成图和九宫图,皆称为《龙图》。九宫图为《河图》,五行生成图为《洛书》,提出“图九书十”之说(后人对此有不同看法),著有《易数钩隐图》。
种放将《无极图》传给了穆修,穆又传给了周敦颐,周与其弟子程颢、程颐兄弟一起,将《先天太极图》和《无极图》融为一体,提出了“无极”和“太极”是宇宙万物本原之说。
至此,宋代易学的传承关系就比较清楚了,可见是人才辈出,研究硕果累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