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陈如的赞叹与犹豫(1/2)
() 林紫祥,华纳公司的签约歌手,他的红颜知己叶茜文也是华纳的签约歌手。叶茜文在歌坛能有这么大成就,林紫祥在华纳公司中的帮衬绝对是功不可没。
林紫祥是香港的铁肺歌王,作曲作词的能力不错,是香港歌坛上一代的一线歌手,唱片销量极为可观,不比罗文、许冠杰差。
黄霑,那就不用多说了,粤语歌坛的领袖人物,成就非凡。
王中阳倒是没想到,陈如打算送他到黄霑那里,让黄霑了解他的特点,为他量身打造主打歌。
这个时代,一般作者的词曲,版权使用费大约是三千港币。但是,像黄霑这样档次的,最低都要一万港币。
这个一万港币,只是一首词曲。
如果真像陈如说的那样,将王中阳送到黄霑那里,让黄霑花费心思了解王中阳特点,特别打造主打歌,花费将大幅度增加,最起码五万港币。
80年代末,制作一张专辑,最低成本的,大概是平均一首歌一万港币左右,一张专辑一般是十首歌左右,也即是说,十万港币可以做一张专辑。
这是成本最低的,没有MV,服装、形象设计很差,选用的词曲作品没有成名作者的。
高一点的,平均每首歌一万五,那么,有一支MV,服装、形象设计不错,有一两首名家词曲作品。
再高一个档次的,平均每首歌两万。这大多数都是二线或即将到达一线的歌手才有的待遇了。
再往上,那就是一线或最顶尖的了。
以陈如的计划,在黄霑那里就要花掉好几万了。然后,让林紫祥写歌。当然,林紫祥是公司内部的人,和陈如关系也不错,这里能省下不少。
然后,MV、服装等等。
这么算下来,一首歌平均大约是两万左右了。这是二线歌手的待遇了。
当然,这只是按照常理来说的。
有时候,有些公司特别看好某个新人,或者这个新人有金主投资——不论这个金主是新人的家人抑或是什么阿七阿八的人——这个常理就被打破,专辑成本会飙升,有时甚至能跟一线歌手媲美。
“陈叔,这会花不少钱呐,我能享受这样的待遇吗?公司其他高层没有意见吗?”王中阳疑惑问道。
“没事,关于你的发展,我跟其他人已经有一个大致共识了,就像我刚才说的,你本身值得培养,所以,第二张专辑花多一些钱,是应该的。还有,公司跟黄霑关系不错,请他继续捧你也不是什么难事!”陈如说道。
“噢,这样啊,这个…”王中阳沉默了。
黄霑为自己量身打造主打歌,这个诱惑其实很大。黄霑人家不仅仅是空有一个粤语乐坛教父的名号,黄霑一样很有势力的。
香港公共电台的十大中文金曲就是黄霑搞起来的。
如果黄霑想,利用他自身的人脉关系,将一个歌手捧起来不是难事。一线要看机缘,但二线,应该没有问题。
而王中阳自己写歌,虽说是选取了相近年代的金曲,但世事难料,或许提前一点,就没有想象之中的威力呢!
他有些举棋不定了。
“嗯,不对,如果让黄霑捧我,跟我的计划就有冲突了。我不能为了红而红,我是要‘证明’自己的能力的…”王中阳忽然jǐng醒过来,想起自己的计划。
“嘘,演艺圈果然是各种诱惑潜藏,一不小心,连我都差点掉下去了。”王中阳摸了摸额头,心中想道。
这诱惑很隐秘,如果王中阳心中不是另有计划,无论是谁,都觉得这是非常好的建议。
想通了之后,王中阳不再犹豫,将背包拿过来,翻出里面的词曲,坚定说道:“陈叔,我很感激你要将我推荐给黄霑,不过,这段时间,我已经写了词曲,你先看一看,看看这些词曲有没有潜力?”
“哦,你已经写了词曲啊?”陈如倒是没想到这个,接过王中阳递过来的纸张,问道:“这么多,写了多少首歌啊?”
“十五首。”王中阳说道。
“咦!”陈如抬头惊讶地看了王中阳一眼,随即便埋头看了起来。
摆在最上面的,便是王中阳给周若兰唱过的《秋去秋来》。
陈如是一位专业人士,读谱对他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事情。随着纸张上的线谱哼着,慢慢的,陈如本来有些漫不经心的表情逐渐消失,变得严肃凝重起来了。
“...又是凉的秋愁无尽的秋
知否当你远去后牵挂到倦透
旁人常问何事要等
怎么可一世不爱别人
自问或忘掉你都算应份
可惜每当叶落便念你更深…”
哼着哼着,陈如甚至清唱了起来。
坐在旁边的王中阳听到陈如的清唱,心中不由佩服起来。虽然陈如声线差了一些,可是,他的演绎却很高明。
一首歌,词曲很关键,但歌手本身的演绎也非常关键。
词曲好,歌不一定红,不一定会流行,还要看歌手的演绎。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邓丽君的世纪金曲《月亮代表我的心》。
这首歌,在邓丽君之前先后有一位女歌手和一位男歌手唱过,但演绎都不成功,以致这首优美金曲埋没,默默无名。
七十年代中后期,邓丽君发现了这首歌,她拿过来,以她的方式重新演绎,顿时让这首歌散发出无尽光辉,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最经典的抒情歌,世纪金曲。
在邓丽君重新演绎这首歌的时候,她甚至还不知道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谁。后来,这首歌被她唱到华人世界每个角落时,词曲作者才想起这是自己的作品,打电话跟邓丽君投诉。到了这个时候,邓丽君才知道自己拿了好朋友的词曲作品唱了,还没给版权使用费呢!
比较相似的例子,还有那首差不多已经是中国民间歌曲的《甜蜜蜜》。这首曲其实是印尼民间小曲,邓丽君发现曲不错,拿过来,叫台湾的作词家重新填词,一唱,数十年后,这首歌差不多变为中国民歌了。
邓丽君毫无疑问是华语流行歌坛最厉害最顶尖的演艺家,是NO.1。或者说,邓丽君已经是一位表演艺术家,音乐艺术家,而不仅仅是一位流行歌手了。
邓丽君的代表专辑,就是她自己策划的《淡淡幽情》,是演绎的巅峰代表。
《淡淡幽情》,词都是选自古代名家的诗词,经过千年流传,早已得到无情时间的证明。
而曲呢,是现代人做的,其实衬不起那些诗词。
令这张专辑散发灿烂不凡光辉的,其实不是曲,而是邓丽君的演绎。
邓丽君的演绎,令那些曲都变得不凡,让人们以为,古代人就是如此歌唱的。
这张专辑,是邓丽君彻底凌驾于同时代所有歌手之上,与其他歌手拉开距离,上到了最高峰的代表作。
即使是后世,王中阳也没有看到哪个歌手有这样的勇气与魄力做一张这种古诗词专辑,艺术与商业完美融合的古诗词专辑。
“演绎很重要,这位陈叔很厉害,专业能力很强。”王中阳心中赞叹着。
陈如专业能力越强,王中阳越高兴。
因为这样,陈如便更能体味这些经典歌曲的好处。
陈如显然已经沉浸在歌曲之中,对着简谱,不时低声哼唱。唱了一次还不够,还要重新来一次,反复品味着。
光是第一首歌《秋去秋来》,陈如便花了半个多小时揣摩。
良久,陈如放下《秋去秋来》的简谱,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睛,眯眼休息了一会,重新戴上眼睛,有些不敢相信地说道:“中阳,这首《秋去秋来》真是你写的?”
“是的。”王中阳肯定地点点头。这个时候,这首歌还没有出现,他说是自己写的,旁人无法反驳。
至于原作者,他只能说声抱歉了。
“嘿,想不到,真想不到!”陈如赞叹着,看着王中阳,带着一点前辈看晚辈的关爱,像是在说,这位晚辈终于成长起来了,前辈心感欣慰。
“陈叔,这首歌怎么样?”
“不错,很不错!作为主打歌,绝对够资格。旋律优美,歌词有韵味,如果专辑录制顺利,还能赶上今年秋季初上市,与歌名正好符合。呵呵…”陈如微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