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百年孤独(1/1)
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形象然而这又一个最另人着磨的人物。他是忠诚的典型、智慧的化身、人臣的楷模在他身后也留了一个个未解之谜如果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会出山吗?刘备称帝以后他为什么还承认孙权称帝刘备死后他是否大权独揽架空刘禅种种猜测没衷一是我们该如何看待诸葛亮敬请关注易中天品三国之《百年孤独》。
三国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焕人性光辉的时代。诸葛亮就是一个典范他二十六岁出山辅佐刘备在隆中决策时已经预见到刘备后来可以三分三下有其一三足鼎立之时他对内依法治蜀对外东和孙权、北拒曹操直到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这就是诸葛亮传奇的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同样也引起了后人很多的争论。三顾茅庐被认为是摆足架子不肯出山代行君权被认为是效法曹操架空皇帝那么诸葛亮留下了一个个未解之谜易中天先生如何评价?诸葛亮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品三国之《百年孤独》。
上一集我们讲到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我们从这种关系中读出了两个字“孤独”。可能有观众朋友会怀疑诸葛亮孤独吗?孤独。凡是伟大的人物都孤独曹操孤独、诸葛亮孤独曹操孤独到连儿子都不理解他是的诸葛亮在后世倍受推崇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历史人物在后代越是受到推崇那么他就越孤独。比方说孔子孔子被推崇到大成至圣先师的这样一个地位而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对孔子的判断是什么呢?三个字“丧家狗”。这是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而且是孔子本人认可的。所以诸葛亮也一样他的一生当中有许多的谜团这些谜团被他的光辉掩盖了在这一集我就给大家讲关于诸葛亮讲的四个谜团。第一个出山之谜。诸葛亮怎么出山的?公认的说法三顾茅庐是不是事实?是。但是与此同时还有一个说法登门自荐我在《三顾茅庐》这一集已经讲过了而且我得出一个结论登门自荐和三顾茅庐是并存的一个在前一个在后。立马遭到很多人的痛骂说你怎么敢贬低诸葛亮我的观点很鲜明如果是事实我们必须凭着良知和良心把这个事实说出来顾不上你抬高还是贬低。第二也不是贬低为什么呢?我们现在看三顾的说法三顾的说法有没有依据?有在那里?《出师表》所以肯定是事实但绝不是诸葛亮端着架子不肯出山非得刘备三请四请才出来也绝不是他原本不打算出山要三顾以后才出山他原本就是要出山的证据在哪里?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每自比管仲乐毅”。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人绝不会老死隆中就是我在节目里问的他在隆中待着干什么?他是肯定要出来的那么为什么《出表师》会有另一种似乎是另一种的说法呢?似乎我们看看《出表师》怎么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很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那么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呢?一个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似乎原本就是打算如此的是刘备把他请出来的这就和每自比管仲乐毅是矛盾的那么他自己矛盾吗?不是你要理解古人这是谦辞。下面两个字词也是谦辞:卑鄙和感激。卑鄙呢不是我们现在道德意义上的卑鄙卑是地位低下鄙是居住偏远翻译成现代汉语鄙就是小地方人翻译成现代汉语卑是普通老百姓这是谦辞。“由是感激”是什么呢?感是感奋激是激励不是现在的感谢的意思我本来是一个小地方人也没有什么地位先帝不因此看不起我来跟我讨论天下大事所以我受到感奋和激励我才出出山的这是谦辞啊。是对先帝的追念啊是归功于先帝啊实际上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国士无双国士。国士的特点是什么?以天下为己任。我们有一歌叫《毕业歌》大家都很熟悉嘛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他都有这个志向要做国家的栋梁要担负起天下的兴亡难道诸葛亮连这点志向都没有?否定他这个志向才是贬低诸葛亮呢!而且如果诸葛亮真是打算死守隆中不出来的不肯出山的人刘备不会看得起他我在《春梅煮酒》一集讲过一个事实就是有一个叫做诈汜的人去找陈登陈登见了他以后自己睡大床让他睡小床这个耿耿于怀跟刘备说刘备说你是什么人?你是个士人你是个国士国士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的现在天下大乱就等着你们出来报效国家拯救人民你们都不肯出山耐天下苍生何你在干什么?你在求田问舍不要说陈登瞧不起你就是我刘备也瞧不起你陈登还客气让你睡小床你到我家里我让你睡地下。所以一个在这样国难当头不肯挺身而出的人刘备是看不起的而诸葛亮不是这样的人我们去读《三国志》刘备败走当阳和鲁肃一起来到夏口这个时候曹操的军队追过来了怎么办?诸葛亮说的什么话?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挺身而出嘛所以他就是一个挺身而出的人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因此当曹操准备要打荆州的时候诸葛亮现荆州危险他是会出去找刘备的他会主动去找刘备的只不过由于我们不知道的原因这一次没有达成什么协议也可能是诸葛亮去见了刘备以后刘备还要考虑一下或者还要考察一下诸葛亮又回到隆中去了然后刘备再到隆中去见诸葛亮所谓三顾也不一定就是只有三次也可能是多次也更不意味着去了三次只见了一次可能次次都见到了谈了很多的话越谈越拢最后决定出山辅佐刘备。所以这样一个解释不但不是贬低诸葛亮相反是高度的肯定因为我们从这个案例里面我们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诸葛亮的一种精神这个精神就是心系天下的国士精神这才是我们应该肯定的精神。那一种做清高状扬言要做隐士不肯为国家效力的那种所谓表现是酸腐文人的表现不可取这是第一个谜出山之谜。
画外音:有着国士之风的诸葛亮心系天下、忧国忧民他的出山没有世俗人眼里的故做清高而且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出山之后的诸葛亮忠心耿耿恪尽职守帮助刘备完成了自己的霸业然而在刘备称帝的八年以后孙权在武昌称帝并派使臣到蜀表示二帝并尊让人吃惊的是诸葛亮不但没有阻止孙权还派人前去祝贺他承认孙权称帝同意二帝并尊的局面这是为什么呢?有着正统思想的诸葛亮为什么接受这个现实呢?这也就成了诸葛亮留给后人的第二个谜团。
第二个并尊之谜。所谓并尊是什么呢?就是承认孙权称帝。我们知道孙权称帝是比较晚的但是后来还是称帝了。三国时代称帝的这个程序是这样先是曹丕称帝曹操死了以后他接替了魏王然后接受了陈群的九品官人之法和建议和士族地主阶级达成政治交易然后上演一场所谓禅让的人这样一场政治笑剧当了皇帝那么当了皇帝以后汉就没有了变成魏了这时候第二年刘备宣布称帝仍然叫汉因为汉皇帝没有了汉代也不能没有皇帝嘛那么我刘备来当那孙权迟迟没有称帝但是最后还是称帝了孙权称帝以后就派使者到蜀国去通知蜀国说我也当皇帝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有两个皇帝啊这是一个很大的事情啊因为自从有了帝国制度以后普天之下只有一个国家一个皇帝一个政府怎么搞出两个来呢?何况北边还有一个当然了这个孙权提出来的是你们蜀汉也承认我东吴我们东吴也承认你蜀汉我们都不承认曹魏那也不行啊天无二日人无二君啊(但是)诸葛亮同意而这个同意在以前是不可设想的。当然在三国关系中诸葛亮是极力主张联吴抗曹的这是自始至终的从来没有变过所以夷陵之战以后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马上要做的事情就是恢复了和东吴的盟好派邓芝使吴孙权同意了从此吴蜀两家就再没有生过战争。但是邓芝多次使吴第二次出使吴国的时候那时候孙权还没称帝孙权就提出了二帝并尊的设想孙权说如果将来天下平定了我们把曹魏灭了贵我两国共治天下如何啊?邓芝说什么呢?说大王啊这恐怕不行我们两国联合起来灭了曹魏以后我希望你们能够识时务意思就是希望你投降如果你们贵方不识时务的话呢不好办天无二日人无二君那我们两国都只好各自回去各自的君主修德政各自的文臣武将练功夫我们大家都把鼓槌拿起来敲战场上见。这是邓芝使吴的时候说的话但是当孙权当真称帝的时候诸葛亮决定承认二帝并尊这件事情意义非常大的它对于一个正统思想很重的人来说迈出这一步非常不容易为什么会这样做?表现出什么来?我认为表现出的是诸葛亮的务实精神诸葛亮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我们现在回过头去读他的《隆中对》你看可有一句空话非常实在刘备还说什么: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诸葛亮没有跟你讨论什么主上蒙尘奸臣窃命这些问题他讲的是你赶快占块地方董卓一来天下大乱所有人都在抢地盘你非得有根据地不可非常实在是个实实在在的人。所以这个并尊二帝我认为又体现诸葛亮的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就是审时度势的务实精神。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他的北伐这个问题我在前面节目里面已经讲过了就是为什么要不停的北伐也不是他不审时度势实在是除了这样做以外没有别的选择这就不展开说了第二个谜。
画外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恐怕很难找到第二位象诸葛亮这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丞相了。他的政治韬略让他走出茅庐辅佐刘备他又顾全大局承认孙权称帝恪守与东吴修好。刘备去世以后他又辅佐幼主刘禅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为己任实行联吴抗魏战略并亲自率师数出祁山攻打曹魏。在对内治理上他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然后就在诸葛亮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背后又留下了一个大权独揽架空刘禅的说法因此这一对君臣关系就变得十分微妙。那么诸葛亮是否真的架空了皇帝?他又是否真的大权独揽呢?这也就成了诸葛亮身后的第三个谜团。
第三个专政之谜。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诸葛亮这一生第一件辉煌的事情就是出山以后促成了孙刘联盟但是赤壁之战以后一直到夷陵之战我们基本上听不到他的声音真正的大展宏图是在刘备去世以后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全面接管了蜀汉政权。按照《三国志》的说法“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就是军、政的所有的事情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诸葛亮拍板都是诸葛亮一个说了算这叫做大权独揽而且架空皇帝。这在中国古代也是很忌讳的一件事情因此历史学家对此要作出自己的解释就觉得非常为难解释无非是两种:一种是刘禅弱智但是看过《非常君臣》一集的观众朋友们应该认同我的一个观点刘禅并不弱智。另一种观点是诸葛亮贪权但是事实证明他也并不贪权他没有象曹操一样把自己的相位又传给自己的儿子怎么解释呢?只能解释为他太负责任他是不放心他不放心把这么大的事情交给别人去做这是一个能力强的人常常会有的心理一个能力太强了以后他就不放心别人所以他到了事必躬亲的程度他在北伐军中和司马懿对垒的时候司马懿问蜀国的人说你们丞相最近怎么样啊?蜀的人说我们丞相每天吃东西吃得很少但是工作做得很多但凡是打二十军棍以上的都要亲自主持。司马懿说他快死了这个事情也是有争议的先是有人不同意说这不可能一个做丞相的做总司令的人下面打二十棍子他去数那不等于一个做总经理的工资的时候到财务科去数钞票吗?那可能吗?还有一种说法说那如果是可能的话说明他管理能力不行完全不符合管理学的这个法则嘛你管成这个样子难怪你后继无人吗什么事都你一个人做了别人得不到锻炼得不到成长嘛那么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我认为这个事是可能的但不是每个二十军棍都去数每打二十军棍都去数那是数不过来的是什么呢?偶然去一下为什么要偶然去一下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他的法制因为法制的建设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执法你立了法你不能执法或者执法不公平或者执法不严明你的法制都会流产你知道他那二十军棍怎么打全在打人的那个人他要恨这个人两棍子就能打死他想包庇这个人打二百棍他都不疼这种事情当然我们现在没有证据但是以今度古想当然耳想当然那个时候可能也有一点偶然去看一下就象微服私访一样而且自己作为丞相为下面作出一个表率来一个领导如果是这样子来抓工作的话下面一般工作就会比较好。所以我觉得呢这个事情表现出他鞠躬尽瘁的负责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这八个字见于《后出师表》《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写的学术界有争议我也不参加这个讨论但是我的观点是即便《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八个字仍然足以代表他的精神他确实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人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人这也是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实实在在地讲是累死的。所以我希望我们不要在他身上再增加负担让老人家再累死第二回。
画外音:在魏、蜀、吴三国中蜀国是治理得最好的国家这当然归功于诸葛亮在内政上诸葛亮厉行法治使得吏治清明、官吏廉洁。在经济上诸葛亮关心农业生产重视手工业促进了坚持四项基本盐、铁、锦业的展蜀国的秩序在诸葛亮的手上是井然有序、井井有条。然而在魏、蜀、吴三国中蜀国又是最短命的仅仅四十多年蜀汉政权就拱手让给了司马氏这多少对不起九泉之下的诸葛亮但问题是为什么诸葛亮一手治理起来的蜀汉会如此短命呢?在蜀国井然有序的环境背后到底还存在什么问题呢?
第四个谜就是治蜀之谜。诸葛亮的治蜀我在前面的节目里面已经讲过很多了总起来说就是四个字依法治国因此在他的治理下蜀国的情况是最好的。陈寿的《三国志》是这样描述的说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这是一个描述而且陈寿作为良史我觉得这个描述是靠得住的确实做到了这一点这也是后代很多人纪念他的原因因为我们都希望有这样一个很好的社会环境和治安环境谁都不愿意社会是乱的。所谓“吏不容奸”主是官吏当中没有贪官污吏“人怀自厉”就是每个人都奋向上“道不拾遗”这个不要解释了治安好“强不侵弱”这个也不要解释没有人仗着自己的势力大欺负弱小的估计在他的治理下没有黑社会“风化肃然”非常干净那么这个是应该肯定的而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由于诸葛亮本人以身作则在依法治国的过程当中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这些精神都是值得我们肯定的这就是我要说的第四种精神:公正廉明的法治精神。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诸葛亮领导下的蜀国是治理得最好的却又是三国当中最先灭亡的这个原因我在前面的节目里面已经讲过了不再重复这里要补充的是什么呢?说是我还想推敲一下这样一个社会秩序和社会环境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的背后有没有问题?我的结论是有问题。是什么样的条件下出现的这样的局面呢?不是和平环境而是战争环境诸葛亮的政府实际上是一个军政府他对蜀国的管理除依法治国以外还长期使蜀国处于战争状态这个可以联系到他的连年北伐那个从来就没有成功过的北伐也不可能成功的那个北伐。他的北伐一方面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兴复汉室另外一方面是为了镇压国内的反对派那就是益州本土集团所以他的国家长期处于战争状态治安很好赋税很重因为你战争要花钱啊钱从哪里来天上掉不下来地上挖不出来只能从人民那里去拿最后蜀国的经济靠什么?靠蜀锦的出口来维持所以这样一个军政府领导下的处于战争状态而做到的风化肃然而做到的“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大家可以讨论至少我个人表示不向往我还是喜欢和平环境但是不意味着我不尊重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我的看法是我们对于这些历史人物一方面要有历史之同情想到他当时做这些事情有他不得不这样做的一些原因去充分地理解他另外一方面还是要站在现代的立场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来判断而不要一味地盲目崇拜或者盲目批判。实际上诸葛亮这种依法治国和我们今天提倡的依法治国是不能打等号的所以因此我对于他的精神我们只能抽象的继承就是继承他的什么呢?公开、公正、公平廉洁、以身作则因为他带头清廉啊。但是结果是他带头过苦日子全国人民也过苦日子我自己想想还是全国人民都过好日子好宁肯你也过好日子他这样的一个依法治国和现在的依法治国是不能打待号的为什么呢?中国古代法家的那个“法”是王法是自上而下的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法尽管它公平、它公开、它公正它也是统治而我们现代国家的法是约法是人民的约法是保护人民的是保障人民幸福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所以这两个法是不同的虽然这个执法精神是相同的但是具体的法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诸葛亮的依法治国走的是一条中国古代的法家路线这个路线可以追溯到商鞅而诸葛亮是欣赏商鞅的在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是什么样的呢?就是全国人民一起很纪律严明地过苦日子没有个人的自由所以这一种法治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而且由于诸葛亮厉行法治厉行法家路线因此他在政治上象极了另一个人谁?曹操此言一出马上就会有人跳起来诸葛亮象曹操你敢这么说吗?请看下集《千古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