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深谋远虑(2/2)
不能。第一个袁绍就不听他的。曹操当了大将军以后为了平衡也知道袁绍这个人的实力很大必须安抚一下再说袁绍怎么说也是他小时候的哥们儿于是建议皇帝任命袁绍做太尉。太尉是位居三公是当时名义上的三军总司令。谁知道袁绍不干跳起来了什么我袁绍做太尉他曹操做大将军那我上朝的时候站班排队我不是要排在他后边哪有这个道理曹操是什么玩意儿曹操这个人我跟你们讲他曹操这个人死了好几回了都是我袁绍救他的现在他倒爬到我头上来撒尿了他想干什么!袁绍说了这样一句话:他难道想挟天子以令我吗?这是原文。袁绍这个话说得是一点意思都没有你要知道当时就是大将军也好什么太尉也好司徒也好老实说那都叫做徒有虚名因为当时天下已经分崩离析每个地方都是地方军阀在把持着的朝廷的号令出去反正这是叫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就是那感觉。大将军和小将军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关键是你的地盘有多大你何必要争这口气呢?
但是曹操却是很大度曹操一看觉得这个时候还不能够和袁绍公开翻脸。于是曹操上表辞去大将军职务让给袁绍你不就想当大将军吗?我让给你。最后皇帝说好那就让袁绍当大将军老实说这时候皇帝也实在是一个做不了什么主的人。袁绍当了大将军他才不闹了其实袁绍得了一个什么?得了一个面子一点实惠都没有得到他现在虽然官位在曹操之上他谁也指挥不了包括曹操。袁绍是想指挥一下曹操的他给曹操写了一封信说你现在不是在朝廷当中吗你不是大权在握吗你给我把两个人杀了一个叫杨彪一个叫孔融给我杀了。袁绍和杨彪、孔融有过节他想借刀杀人曹操怎么会听他的。第一曹操很明白现在是收拾人心的时候不是滥杀无辜的时候曹操不是王允曹操也不是袁绍他绝对不会扩大打击面根本现在就不是杀人的时候何况还是杀名人。即便曹操要杀杨彪和孔融坦率地说曹操也是不喜欢杨彪和孔融的孔融最后也是被曹操杀掉的但是要杀第一不是现在杀第二也不是你袁绍让我杀我就杀我什么时候想杀再杀。于是曹操一本正经地跟袁绍回一封信袁兄啊现在天下大乱所有的人都是不安的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朝不保夕的人人自危啊“此上下相疑之秋也”在这个时候我们执政哪怕我们用最坦诚的心来对待大家恐怕大家还不相信我们呢如果我们还随随便便地杀几个人那人家不是更不相信我们了吗!不能这样做。袁绍碰一鼻子灰浑身气都不打一出来没话说。
*碰了一鼻子灰的袁绍是不了解曹操的真实想法曹操迎奉天子到许县当然有自己的打算。小说《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把皇帝迁到许县后大权独揽要“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历史上的曹操他的真实想法是这样吗?
我们现在也无法确切地知道曹操本人当时的想法但是可以肯定一点曹操的智囊团是主张奉天子的其中最具有代表行的人物就是曹操的谋士荀彧。曹操前期五大谋士:荀彧、郭嘉、荀攸、贾诩、程昱第一个就是荀彧。荀彧跟曹操也有一番对话荀彧他谈到这样两个观点他说第一点当今之世维护汉室、保卫皇帝就是一面正义的旗帜。第二点将军您一贯正义董卓造乱的时候是将军您最先举起了正义的旗帜叫倡义兵;关东联军停滞不前的时候是将军您最先出兵去攻打董卓;皇上颠沛流离的时候是将军您派去了使节;皇帝回到洛阳的时候是将军您把他接到了富庶的许县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将军您一贯就是维护王室、维护皇帝的您的心无时无刻不在皇帝的身上。那么这个时候你应该趁这个机会赶紧把迎奉天子这件事情完成如果等到将来我们这个国家真的四分五裂天底下的人都有了诸侯割据一方的心思的时候那就为时太晚了。
因此荀彧向曹操提出了三大纲领:奉主上以从民望秉至公以服雄杰扶弘义以至英俊。什么意思呢?就是尊奉天子以顺从民意大公无私以降服诸侯弘扬正义以招揽英雄。荀彧说尊奉天子以顺从民意这是最大的趋势他称之为大顺;大公无私以降服诸侯这是最大的策略他称之为大略;弘扬正义以招揽英雄这是最大的道德他称之为大德。大顺至尊大略至公大德至义有此三大将军您一定是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即便有人出来跟您作对那也只能是螳臂当车、小丑跳梁成不了气候。
那么我们比较一下荀彧的这段话和沮授的那段话也是叫做高下立现。荀彧反反复复强调的是一个字:“义”;沮授对袁绍反反复复强调的是一个字:“利”。荀彧反反复复说尊奉天子是最大的正义;沮授反反复复说挟持天子是最大的利益。所以沮授反反复复强调利只能说明袁绍重利;荀彧反反复复强调义只能说明曹操重义至少在公元196年也就是汉献帝建安元年的时候曹操这个人还是讲义的或者是这个时候曹操还是装着讲义的。
荀彧和毛玠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个口号他们两个人的想法是要通过尊奉现任皇帝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这两个人的心思我们可以肯定但不能说这就是曹操的心思曹操这个时候的心思我们只能说他是可能是赞成这个观点。但是这个说法它也给曹操戴了一个紧箍咒就是曹操不敢太膨胀自己的个人野心尤其是荀彧的话他是用曹操自己的话来给曹操戴了一个帽子戴高帽子的同时代了一个紧箍咒。所以到曹操晚年野心膨胀的时候这两个人就没有好果子吃了荀彧据说被曹操谋杀毛玠下了大狱这是后话。
现在我们还是回到汉献帝建安元年这个时候这个时候的曹操我个人认为他还刚刚完成一个转变就是由一个热血沸腾的青年将领转变为一个政治成熟的乱世英雄。我个人的观点是这个时候的曹操还不是奸雄是英雄他还是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的为了这一点他要维护现任皇帝因为现任皇帝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
*易中天先生认为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在建安元年的时候还是想维护现任皇帝的。但小说《三国演义》中写曹操迎奉天子后是要独揽大权朝廷上的事情是先禀告曹操再上报皇帝。《三国演义》中这一段内容和历史真实一样吗?历史上的曹操在这个时候有个人野心吗?
但是你要说曹操这个时候是一点个人野心都没有这个恐怕也不实事求是。据一条不太可靠的史料是这样说的当时有一个太史令就是王朝的史官叫做王立的就老去跟汉献帝说说天命是要更改的啊我是历史学家啊我懂历史历史的规律就是什么呢?就是天命靡长这个老天爷它不会总是喜欢某些人的或者某个家族的据我这个懂历史的人看呢这个天命现在要由汉移到魏了将来能够安天下的不是姓刘的是姓曹的了。老在说结果曹操有一天就把他请到旁边拉着他的手说说我知道先生是一个忠臣但是天道微妙天机不可泄漏还是少说一点吧。那么这条材料我认为是不太可靠的因为在这个时候如果就有人说是魏要取代汉我总觉得不太可靠但是你说曹操这个时候一丁点这个心思都没有恐怕也很难讲。总而言之就是曹操把皇帝接到他的地盘里面自己位居三公以后随着他的实力的强大随着他敌人逐渐地消亡他的野心也是开始在膨胀。估计曹操后来变得越来越专横越来越跋扈越来越霸道越来越不把皇帝当皇帝于是终于生了衣带诏案件。
这个事情的案时间是建安五年的正月挑头的人就是汉献帝的岳父董承。据说董承从汉献帝手上接过了一个腰带腰带里有一封密诏密诏要他去杀了曹操。这个事情后来被曹操现了以后把董承这一伙全部杀了刘备逃之夭夭刘备据说也是参加了密谋的。那么这个事情《三国演义》是大做了文章的因为《三国演义》它是要反曹操的逮住这个事情肯定是大做文章的但是正史上只有寥寥几行字而且也有历史学家提出质疑。那么我觉得至少这个事情可以说明两个问题说明什么呢?说明这个形同虚设的皇帝他还是管用的当时这些人要做什么事情他都要打皇帝的旗号在朝的像曹操这样的人他就逼着皇帝下达对自己有利的诏书那些反对曹操的人只好宣称自己有皇帝的密诏反正曹操手上拿的是公开的诏书反对派手上拿的是秘密的诏书每个人都说我得到了皇帝的授权可见皇帝还是有用的。第二个说明了曹操这个时候野心开始膨胀对皇帝的侍奉和尊崇已经开始变得言不由衷。
那么这个过程完全是曹操有计划、有预谋地在完成呢还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呢?这个实话说也搞不清。如果确有衣带诏一事说明汉献帝恐怕也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因为这个皇帝从来没有过过舒坦日子应该说是早就学会了忍气吞声如果不是太不像话他不至于冒此风险。那么这件事情往往是用来证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个证据既然这件事情我们不能够很清楚地把它坐实了我们也不能够很清楚地坐实曹操这个时候究竟是奉天子还是挟天子。
其实在我看来奉天子和挟天子在曹操这里不矛盾而且曹操还得到了另外一个好处就是他可以利用这面旗帜或者说利用这张王牌来最大限度地广纳人才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全国招贤。而当时国内的人才基本上都愿意到许都去因为毕竟到许都去说起来是在中央做事情它至少第一个有面子第二个比较名正言顺。结果是什么样呢?是官位是国家的人才是自己的曹操做了一笔大大合算的买卖。现在我们知道曹操把现任皇帝弄到他的地盘上以后他就获得了政治资本和人力资源他的本钱翻倍地增长。于是他一支手高高地举起维护王室、保卫皇帝这一面在当时看来是正义的旗帜另一只手从背后悄悄地拔出了刀子而且出手极快他要用这把刀荡平四海、一统九州实现他九合诸侯、统一中国的理想。那么曹操他顺利吗?请看下集鬼使神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