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何去何从(2/2)
等曹操带着一身的尘土、一身的血污回到酸枣大营的时候看见大营里面的各路诸侯在干什么呢?“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也就是说整天都在开party泡酒吧打电子游戏!曹操实在是忍无可忍说国家民族已经到了这个份上你们还居然天天都在喝酒!曹操悲愤地说:
“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
我为你们这些人感到耻辱!还是没有人听他的曹操再一次感到了报国无门。
*曹操为什么再一次感到报国无门?因为曹操已经看出当时那些割据一方的诸侯都是一些自私自利、胆小怕事、无所作为的人。东汉王朝已经不可救药天下大乱已不可逆转。即使不乱腐朽的朝廷和官场也不需要什么“治世之能臣”所以曹操不得不重新选择他的人生道路。那么曹操做后选择了一条什么路呢?
曹操的选择是自己干。
实际上对于曹操人生道路的选项历来是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许劭说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另一种说法见于《世说新语》据说是桥玄说的说法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所以当曹操处于乱世的时候他其实是有两个选项的:一个是英雄一个是奸雄。但是我认为至少从公元19o年到公元2oo年这十年当中曹操不愧为“乱世之英雄”。因为只有曹操才用自己微弱的一己之躯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如果说还有人的话那就是孙权的父亲孙坚但是孙坚的谋略显然不如曹操。
那么在这十年间曹操干了些什么事呢?三件事:一是略地二是募兵三是屯田。这三件事情都与黄巾起义有关系那么黄巾起义我们知道是地地道道的官逼民反但是在曹操他们看来却是必须予以剿灭的反贼。在这个天下大乱的时候黄巾军趁着帝国的官僚、将领、诸侯们争权夺利的时候展壮大起来了于是在公元192年聚集在青州的黄巾军进入了兖州兖州刺史刘岱不听鲍信的劝告结果被黄巾军所杀。这个时候鲍信和陈宫就请曹操来代理兖州牧曹操代理兖州牧以后就跟黄巾军作战最后战败了黄巾军黄巾军向曹操投降。这个黄巾军是个奇怪的军事组织它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部队它还有随军的家属和农民就是当时的青州的黄巾军战斗员是三十万随军家属和农民加起来一共是一百万而且还带着农具和耕牛。那么曹操接受了黄巾军投降以后就把当中能打仗的人把他编成一队叫做“青州兵”。代理了兖州牧曹操就有了根据地;收编了青州军曹操就有了战斗队。
但是曹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么多人你如何安置如何养活?这个时候他的一个重要的谋士叫做毛玠就向他提出了一个战略性的意见。毛玠说:
“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民生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国之志难以持久。今袁绍、刘表虽士民众强皆无经远之虑未有树基建本者也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毛玠的这一段话我认为可以称之为曹操版的“隆中对”他是从一个很高的角度对曹操提出了一种战略性的意见。毛玠说现在国家的局势是什么样的?天下大乱四分五裂国本动摇皇帝被人劫持着走过来走过去经济崩溃所有的老百姓都不能安居乐业灾难流行又是天灾又是**。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最重要的就是做这样一件事情:第一要把现任皇帝把他安定下来国本就保住了然后自己展自己的实力。毛玠的这个曹操版的“隆中对”世纪上讲出了这样两个道理就是在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你要成就一番事业也就是他所说的霸王之业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正义二是实力。而实力当中先是经济实力战争确实拼的是武力但是战争武力比拼的背后是经济实力的支撑之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支持你这场战才能打得久才能打得赢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嘛所以你必须修耕植、蓄军资。除了经济实力的比拼以外战争作为政治的延续还要比拼政治实力政治实力靠什么呢?靠正义的旗帜你必须表现自己是师出有名是堂堂正正的正义之师至少你必须有一面正义的旗帜。
所以毛玠的这个建议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包括三个内容:“奉天子”就是整治策略;“修耕植”就是展农业生产这是经济策略;“蓄军资”这是军事策略。这番话说下来以后曹操非常地高兴《三国志》用了四个子叫做“敬纳其言”马上实行。
公元196年曹操开始屯田当时因为连年的战争许多土地都已经没有业主了也没有人耕种。曹操说好嘛无主田亩收归国有统统收给他自己的政府所有。然后把这些田地拿出来一部分交给自己的军队和黄巾军投降的那些士兵去耕种叫做军屯还有一部分招募了那些失地的农民那些流民来耕种叫民屯。耕牛和农具是由政府提供然后军人和农民向政府交五成到六成的地租这个就叫做屯田。屯的意思就是居住方式军事化耕作方式集体化。也就是说曹操建设了一个古代的生产建设兵团曹操的军政府就变成了农场主。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政策也是一笔非常合算的买卖:第一土地是人家丢下来的耕牛和农具是从黄巾军那里缴获的曹操没有一点本钱的投入叫做无本生意;第二点收五成到六成的地租这是高利啊因为汉代初年定下的地租是十五分之一后来收得最少的时候甚至到了三十分之一你现在变成了二分之一暴利但是对于士兵和农民来说现在有饭吃了总比原来饿肚子好所以大家也愿意;第三屯田制度是居住方式军事化、耕作方式集体化这就等于建设了一个军民合一的新社会和一支耕战合一的新军队这些人平时能干急时能战既是兵源又是粮库岂不是一举两得而且还解决了一个让人头疼的流民问题这岂不是一举多得。
曹操的屯田制证明他不愧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曹操在颁布他的《屯田令》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就说怎样才能平定天下呢?第一要强兵第二要足食兵不强、(食不足)你何以得天下?而其他的那些诸侯就没有这个战略眼光后来《魏书》有这么一段话:
“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馀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天下大乱、诸侯并起的时候除了曹操没有一支军队有一个长远的打算。“饥则寇略”肚子饿了就去抢老百姓的“饱则弃馀”吃饱了以后就把多余的粮食都扔了。最后是什么呢?最后是不攻自破因为你如果断了粮你就没有战斗力了。实际上就在曹操的军队丰衣足食的时候袁绍的军队在河北吃桑椹袁术的军队在江南吃河蚌没有桑椹和河蚌吃的就吃人。我们去读《三国志》可以多处现这样的字眼大灾人相食蝗虫起人相食人饥相食人吃人啊。那样的军队怎么可能会有战斗力呢?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和曹操争雄?和这样的人相比曹操又怎么可能不是英雄?
从“倡义兵”到“屯田备战”曹操在战争中已经由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将领成长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高手。其他那些和他一起起兵的那些人却没有什么长进和出息他们或者明哲保身、畏畏尾或者醉生梦死、得过且过或者心怀鬼胎、混水摸鱼或者争权夺利、自相残杀。那边西北军还在肆虐这边关东军已经火并;先是兖州刺史刘岱杀死了东郡太守桥瑁后是渤海太守袁绍干掉了冀州牧韩馥。那么这个事情闹完了以后接下来就是袁绍和袁术兄弟两个开始窝里斗当时袁绍在北方袁术在南方袁术怎么做呢?袁术联络更北方的公孙瓒来牵制袁绍;袁绍怎么办呢?袁绍联络更南方的刘表来对付袁术兄弟两个都“沅交近攻”祸起萧墙。不过实在地说起来袁绍和袁术兄弟两个最大的问题还不是窝里斗也不是不懂得备战备荒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他们兄弟两个包括董卓都在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上犯了严重的错误那么这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是什么呢?他们是怎样犯错误的?曹操在这个问题上又怎样表现出自己的远见卓识呢?请看下集一错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