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妙语说三国(2/2)
?记:很多观众认为您的“品读”独特别出心裁特别是您的大话似的解读方式您觉得品读中最值得珍视的是什么?
?易:品读的“灵魂”其实就是人性和对人性的解读。文学是人学史学也是人学。没有人就不会有历史、不会有文学。所以文学与历史是相通的它相通之处就在于人性历史的事件和阶段都是短暂的都是会过去的但是人性是永恒的。所以我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不管是秦时的关、汉时的关、唐时的关这些关都会变但明月不变明月就是永恒的人性。所以我讲历史的方式可以总结成四句话:“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最后落脚在人性上。而表述方式只是吸引人的原因我选择了一种让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选择了贫民的立场。
?记:您曾提出过一个解读历史的概念“妙说历史”这可能就是很多观众所说的“大话”似的解读吧。
?易:“妙说”与“大话”是两个概念“妙说”是针对“正说”和“戏说”。正说公信性强但读来乏味;“戏说”容易传播却不真实。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因此只有“妙说”这个方法也就是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大话并不能概括“妙说”的全部内涵可能更多指的是使用现代的语言包括“无厘头”语言。妙说先讲者得有趣有文学修养有体验历史、品味历史、把握历史情调的能力。
?记:有人把您和黄仁宇、李亚平的书称作“另类历史”您怎么看所谓的“另类历史”的说法??易:难道只有所谓“一本正经”才是正宗和正统吗?难道非要把历史当作一具尸体放在解剖台上吗?学术不必是铁板一块也用不着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只有一种模式可以有不同的学术的研究、表达和传播的方式应该百花齐放。我并不主张所有的学者都走出书斋、走进社会和媒体不主张也不可能但也应该有一部分人尝试着去做完全可以和平共处各安其是井水不犯河水。“另类历史”卖得这么好至少说明历史不是少数专家自娱自乐的事而是人民大众的事。
平民立场、现代视觉、三维结构
?记:您要开讲“三国”一讲就讲一年这次的讲座是怎么计划的?
?易:三国其实是比较难讲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正史记录野史传说戏剧编排小说演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评点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众说纷纭成败得失疑窦丛生。我们给讲坛定了一个十二字的方针:平民立场、现代视觉、三维结构。怎么说呢?先是把这些英雄当作人“诸葛亮是人不是神曹操是人不是鬼”把他们还原成*人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这叫平民立场;其次现在回过头来看历史总要比古人看得清楚一点吧我们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当代人的角度怎么看待我们的历史;再有是从人物、事件、问题三个维度来结构三国这段历史比如说到“真假曹操”就是以人物为中心比如“一决雌雄”讲关渡之战就是讲事件再有是讲问题比如曹操的用人之道。每一集都有一个悬念到结尾会引出一个新的悬念像电视连续剧的结构。
?记:为什么选择三国开讲?三国这段历史究竟有什么魅力?
?易:三国确实是让人神往的文人的态度是向往民众的态度是喜欢文人向往的是三国时代民众喜欢的是三国故事。
?记:那么真实的三国是什么样子呢?
?易: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也就是“故事”。在一般民众看来故事是可以随便说的。而在历史学家看来历史不能随便说。于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就有了三种面目。一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形象”这是史学家主张的样子比如《三国志》。一种是文艺作品包括小说和戏剧中的面目———“文学形象”比如《三国演义》和各种“三国戏”这是文学家的主张。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样子是一般民众心中的面目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比如民间传说和习俗、信仰。这三种形象的差别很大比如关羽在《三国志》当中是人到了《三国演义》就变成了神到了民间信仰那里就不但是神而且变成了财神。
?所以说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三国我们这个节目要做的工作就是讨论这三种形象。一是要“还原”就是告诉大家历史的本来面目是怎么样的。二是要“比较”就是看看这三种形象究竟有什么不同。三是要弄清楚历史形象为什么会变成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其实“尽入渔樵闲话”的又岂止是“六朝兴废事”又何止“三国事”?那是可以包括一切的历史正所谓“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