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送葬之曲(下)(2/2)
可惜自己仍然要杀他,就因为自己心中的那一点疑虑,自己就还是非杀他不可,而且要用上那么下流,那么无耻的手段。
原本自己并不介意如此的不择手段,如果燕王仍然是原来的那个燕王,那自己绝对会毫不犹豫的用上比现在恶毒千倍万倍的手段去对付他,去打败他,将他彻底的置于死地。
但是现在不是这样,完全不是。
身为一个帝王,自己不介意用上任何手段去对付一个强者,但是要用到这样的手段来对付一个疯子,还是一个完全没有反抗能力的疯子,自己那高贵的自尊心实在是太难以接受了。
太难接受了。
漫无目的的东游西逛之下,朱允文不自觉的来到了一个清新典雅的宫殿门前,满目的花枝招展令朱允文感到一阵舒心,当即示意太监停步,而他自己就这么一个人大步走了进去。
轻轻的推开了房门,房内简洁精巧的装饰不禁给人以脱俗的美感,朱允文抬眼看去,只见一个体态曼妙的宫妆丽人正背对着自己坐在书案之旁伏身书写,看来还是十分的用心,竟然完全没有感到他的进入。
朱允文微微一笑,慢慢的走了上去,那丽人身边的宫女看到不断走近的朱允文都吓的想要下跪参拜,但是全都被朱允文的眼神给制止住了。
站在丽人的身后,一股如兰似馨的香气不禁使得朱允文心旷神怡,看着身下依然毫无察觉的丽人,朱允文缓缓的弯下腰去,将嘴凑在丽人那圆润小巧的耳边,温柔的道:“爱妃,你在干什么啦。”
身下的丽人闻言一震,微微的惊诧之间慢慢的转过了头,将她那出众的丽容展现了出来。
明亮如星光一般的双眸,雪白里透着粉红的冰肌玉肤,精巧秀丽而又艳光四射的脸庞,构成了一幅完全没有任何瑕疵的绝色丽容,完美!惊艳!
说不尽的沉鱼落雁,道不完的闭月羞花;外在的天生丽质,加上那内蕴的典雅贵气,更加显得其美艳绝伦,落落大方。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如此的倾国倾城的惊人美貌,就是比之那天仙化人的华吟雪,也只是稍逊半筹而已。
而眼前的这个绝色佳人,正是这后宫之中唯一一个地位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江南第一美女——兰妃纪心兰。
纪心兰出身于江南贵族,以其无双的美貌和绝世的才学闻名于世,在她成年之后经朱元璋的安排下嫁于了当时的皇太孙朱允文为侧妃,而在朱允文当了皇帝之后,因其极受宠爱,便封了其做了皇贵妃,在后宫之中也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此时看见朱允文站在自己的身后,纪心兰急忙起身参拜,同时口中娇呼道:“臣妾不知皇上驾临,有失远迎,望皇上恕罪。”
虽是出其不意,但是纪心兰的动作却丝毫也未见慌乱,起身参拜,从头至尾一气呵成,曼妙的身形仪态优雅之极,其从小的家教之好,也是可想而知了。
不知为何,朱允文一见到纪心兰的绝色丽容就感到心情舒畅,刚才的那些烦人的心事都在此时被他抛在了脑后,微笑着扶起了佳人的娇躯,朱允文道:“不知者不怪,朕是故意未让人通报的,与爱妃无关,起来吧。”
“恩。”纪心兰轻应了一声,不好意思的抿嘴一笑,刹那间好象百花都在此时盛开了一样,那种惊人的美态竟看的朱允文一时失神。
摒退了屋内全部的宫女太监,身心疲惫的朱允文便悠闲的躺在了屋檐之下的躺椅之上,静静的享受着身旁玉人轻摇折扇送出了款款清风,内心宁静之极。
所以朱允文就最喜欢在闲暇之时来到纪心兰的寝宫之中,因为也只有在这里,朱允文才可以真正的感到放松和舒适。
良久,朱允文睁开了紧闭的双眼,凝视着眼前玉人的绝色丽容,微笑道:“爱妃,你刚才在写些什么呀,那么聚精会神的,朕来到你的身后都没有察觉。”
纪心兰微微一笑,那晶莹如玉的脸庞在朱允文的注视之下升起了一团诱人的红晕,微带羞意的答道:“臣妾正在谱写一新的箫曲,刚刚完成,是以未曾现圣驾,请皇上恕罪。”
“哎,无罪无罪。”朱允文笑道:“不过想起来,朕真的也已经好久没有听爱妃吹奏竹箫了,今日朕刚好心情有些烦躁,爱妃不妨将你新做的箫曲吹给朕听听啊。”
“是。”纪心兰款款站起,恭声道:“臣妾尊旨。”
纪心兰取过竹箫坐回朱允文的身旁,凝神静气,缓缓的吹奏了起来。
明亮的宫房之内,一道箫声陡然升起,清雅的乐声美妙动人,如梦如幻,如同九天仙乐,洗涤人心,朱允文静静的聆听着无比优美的曲调,不自觉的沉醉于其中,一时之间,朱允文只觉得全身放松,心境无比平和。
恍惚之间,朱允文仿佛只觉得自己背生双翼,已经飘然的离开了这人工堆砌而成的宫殿,身形如鸿毛一般轻巧,缓缓游荡于天上云间,自由自在,彻底远离了这烦人的俗世,再也没有了任何的烦恼。
良久,曲终,朱允文睁开双眼,情不自禁的长叹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古人有绕梁三日之言,朕想也就不过如此了。”
“谢皇上夸奖。”纪心兰站起身来,施施然的行了个礼,姿态雍容华贵,优美之极。
“坐吧。”朱允文微笑着道:“这曲目叫什么名字。”
“臣妾做曲仓促,尚未取名。”看见朱允文微微露出了失望之色,纪心兰微笑再道:“若是皇上有此雅意,臣妾请皇上赐名。”
“这样啊,好吧,朕就为此曲取个名字,那这箫曲就叫做…………”微小的失落感,使得朱允文再次想起了方才大殿之上那烦心的国事,眼望着满天白云,朱允文一时之间不禁感慨万千,不自觉的脱口而出道:“‘燕王送葬曲’。”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