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 转了圈又死回来了(1/2)
() 瘟疫加上战争,福建的百姓苦不堪言,刘明大旗一插,片刻就能招数万百姓。
因流传台湾富足,福建的百姓远渡台湾躲避战火。
流民是非常可怕的,孙仲平初始不过几万人马,后来与流民结合,兵力暴涨到三十万余,流民通常跟着粮食走,哪里有粮食他们就往哪里跑。
对于百姓往台湾跑,官府方面不但不加以阻止,反且采取鼓励的态度。
福建与台中已经达成了停战,虽然关于招抚正式回文还没有下来,但是双方在泉州已经开始进行接交的。泉州知府王猷获释后,待罪重新回泉州府主持工作。
泉州港外商船林立,李应这个大海盗将治理的井井有条,让王猷颇为感慨。
实际管理这座城市的并不是李应,泉州中、下层官员基本都留任,重要的事务是由一个三十人组成议会商议解决,这个议会由泉州当地的乡绅、商人组成。
李应并不过问他们如何管理,重要的民心稳定,市面繁荣,没有疫情。
王猷重新回到泉州,原泉州中层干部、乡绅代表纷纷出迎,商人的消息最灵通,据说朝廷已经将大肚招安,拟在台设立宣慰使司,包括李应在等一班人都有封赏,而从大肚方面的表现看,这件事的可信度很高,大肚的军马已经陆续在同安、南安、惠安、安溪与明军换防。
王猷到泉州后,大肚的军马撤至由泉州城外,明军依照朱巡抚的将令进入泉州城。
双方换防后,王猷暂时松了一口气。比起明军,台中李应显得十分轻松,隔三差五就与知府王猷、与明军将领联络感情。
比起这些台中军马,明军更让知府王猷头痛。
千户柏林上门希望王大人解决拖欠已达半年的粮饷问题。
王猷那有钱支付,泉州的府库空空如野。
“府库主要用赈灾和支付欠款,这都是有账可查的,为赈灾我自己还贴进去不少钱。”李应将账薄拿出来后对照一笔笔地细说给王猷听。
李应将府库里的钱都花在赈灾上,这是大大的实话。
看来钱的问题还得要王猷自己想办法。
李应把摊子交给王猷,王猷挑着这负担子,感觉沉甸甸的。
为了解决钱的问题,王猷一方面向福州打报告申请财政拨款,另一方面召集泉州的乡绅商贾进行慈善募捐。王猷更与一天三会李应,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台中以官方价格向泉州出售粮食。
听闻泉州明军粮饷不足,李应特命人送去粮食三千石,银一千两。
有了这些钱后,明军内部官兵不满的情绪暂时被压了下去。
为此,王猷对李应的评价颇高,称其有豪侠之风。
李应也是心中一阵暗笑。关于招抚之事二当家刘陵正在亲自处理了,从南直隶方面传来的消息,此事已经基本谈定。能不能招抚李应其实觉得无所谓,如果这次招抚依旧不成,他今rì送出的粮饷,改rì再抢回来不就得了。再者这一点钱对李应根本算不得了什么,此举也算是变相的贿赂,借此保证商船和移民船只进出泉州港更加顺利。
看着这些台中的大米,王猷感叹着台中的富庶。
李应在招募泉州百姓去台中,称台湾沃土千里,一年可种三季,一季可产粮数百万石。
王猷根本不相信李应对外的宣传,不过可以肯定台中的粮食产量颇高,不然粮食怎么回源源不断的进入于泉州港。
台中镇不断的向福建运粮是不假,但这些粮食并非都产自台湾。输入福建的粮食中有四成来自于浙江,其中大部分来自温州。刘明牢牢地控制着浙江至福建的海上粮道。
唯一能对刘明“粮霸”地位构成威胁的只有郑家的八闽商行。
郑家的粮食主要来自粤东的cháo、惠地区。
在福建倒买粮食那是非常赚钱的生意,福建有一千万人口,加之福建境内战祸、瘟疫等因素的影响,百姓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大,而福建的粮食供应主要经由海运入闽。
郑芝龙搞的是进出口贸易,但是他绝对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赚钱的机会。
尤其是看到台中大把大把赚钱哥几个眼红的不得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