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金骑兵在战斗中的实际应用.(2/2)
其次是野战战斗的队形问题.明军明显缺乏机动xìng,只能以步兵方阵为主,以骑兵保护侧翼,辅以车阵和火器,大炮因为太过沉重所以当时情况下野战是不能携带的.当然在没有溃败之前如果骑兵去进攻密集的步兵枪阵会付出很大代价,而且明军野战除了赵率教身死的那一战,基本都是倍于后金人数的.如果后金真象书上描写的某某贝勒英勇无敌率领骑兵冲杀进敌阵,那历史真的可能改写了.
由于兵员的劣势所以这种场面是不可能出现的.由于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我推测的情形应该是这样,两军对垒完成后,后金的中军是不会和明军的中军阵接触,而是派出轻骑兵从两翼用拿手的弓箭袭击明军骑兵和本阵,有于明军骑兵在数量和质量上不如后金军,所以基本是被动挨打的局面.
如果明军往前拼命.那一是不能保持有效严紧的阵型。二是也不一定能接触到后金本阵,两条腿和后金军十条腿(一人双马)的机动xìng没的比.所以当后金游骑兵消灭了明军骑兵后,那后金兵的弓箭对枪阵简直是噩梦.枪必须双手持,因此不可能持盾,就算两侧有盾和车阵掩护,弓箭的抛shè也会给枪阵以致命打击.有人或许会问后金人会使用这战法吗?答案是肯定的,这种游骑兵战法不是新鲜事物.在史上最强军,大秦的军队里就配置了这种骑兵,他们除了弓箭不配备其他武器.对于有心人来说不难知道这种骑兵的作用.况且还有大批类似范文程之流的小人.在打击到明军本阵后造成全部或局部溃败的情况下,后金的重甲骑兵才会突击,往往明军就此崩溃,而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想见那是怎样的一种修罗地狱般的场景.
由此让我想起吴襄在大凌河之役中的逃跑。他是看不到希望了。否则也不会丢下孩子他舅舅不管,跑有可能不死,不跑除了投降就是死。当然我不赞成逃跑和投降,更看不起汉jiān,但实际的情况往往是残酷的,无依托的野战在明军来说确实不占优势。而且从史上来看,吴襄应该是训练关宁铁骑的主要将领。1。他祖上贩马,2武举出身,即军校军官生。3。在祖大寿投降后,他们父子实际掌握这支唯一可以和后金骑兵抗衡的部队。
话说回来关宁铁骑在数量上是没法和后金兵比的。而且由于装备好,所以载重就重,对马匹质量要求也高。而到了崇祯后期战争已经白热化,象军马这种战略物资已经不可能从蒙古和后金那边交易来。所以是高值易耗品。就算练成也不能改变大局。
说点奇怪的东西。最近穿越到清以前的好象和外国人交流喜欢用英语。麻烦看下世界史。17世纪以前最早通行的应该是意大利语,和拉丁语,到1609年荷兰dú lì以后又变成流行荷兰话或者是德语(当时没德国这国家,全是小公国),当时的英国人口没超过过600万,在欧洲大陆的人来看就是野蛮人和农民,当时说英语人家是听不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