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尾声(二)(1/2)
第596章 尾声(二)
朱元璋去参观工业化研究基地的时候,陈景恪也去了洛下书院研究中心。
大明目前有四个半研究基地,洛下书院研究中心、蒸汽机研究院、工业化研究基地、
武器研究院。
半个则是周王朱橘的生物学兼医学研究中心。
其中洛下书院研究中心规模最小。
但它却是最前沿、技术含量最高、最重要的研究所。
其它三个半研究所的人员和技术,主要来自於这里。
陈景恪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过来看一看。
真的只是看一看,最多在方向上给出一点提示,很少干涉具体研究了。
一来,正所谓一日不练手生脚慢,穿越到大明他就很少研究理科了。
很多东西都已经遗忘了,也很难再在具体的研究上给出指导。
现在他能做的,就是在部分研究的大方向上,给出一些提示,让大家少走一些弯路。
二来,大明的科技研究,总要学会自己走路的。
一直靠某一个人扶著,不利於长久发展。
得让他们知道,每一项新发现,都是无数试错之后得到的结果。
而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弄出来的。
三来,很多发现其实充满了偶然,本来想研究某一样东西,结果走著走著发现了另一样。
陈景恪也担心自己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会少很多“意外惊喜”。
目前来看,在这方面大明的科研体系还是很健康的。
隨著大批优秀学生学有所成,在新发现方面出现了並喷式的发展。
比如他们对空气的组成进行研究,成功分离出了氮、氧、二氧化碳,还有部分稀有气体。
阿合马就参与了空气研究实验室,並和队友一起分离出了氢气。
在生物学研究方面,也有著重大进步。
比如在陈景恪的提示下,他们已经成功弄出了青霉素和链霉素。
这两种药物的问世,意义有多大稍微了解过的都知道。
除了这些,机械领域他们也同样有研究。
毕竟这个世界第一台正式蒸汽机,就是他们手搓出来的。
之后又手搓出了第一台机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还弄出了抽水机。
后来这方面逐渐被剥离,弄了个蒸汽机研究院,
蒸汽机研究院可不只是研究蒸汽机,同时还研究蒸汽机的应用。
他们就搞出了蒸汽机带动的锯子、衝压机等等。
不过,虽然被剥离出去了一部分,並不代表就放弃这一块了。
恰恰相反,他们將更多精力放在了研究製造机器的机器上面,也就是工具机。
每隔一两年,都会有新一代工具机出现。
就在半年前,他们研究出了丝槓传动工具机。
就是我们常见的一个大螺丝杆,来迴转动调整刀架的工具机。
这个发明对工具机领域来说,是划时代的。
將来撰写工业发展史书的时候,必然会大书特书。
只不过眼下还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罢了。
就连陈景恪都不知道这一点,毕竟他不是搞机械的,对这方面了解有限。
今天他来研究中心,属於是被邀请过来的。
陈修远兴奋的道:“院长您看,这就是我们研究出来的小型蒸汽机。”
陈景恪看著眼前这一台六尺长,五尺高,四尺宽的长方体机械,也不禁露出兴奋的表情。
虽然他对机械方面了解不多,可也知道发动机小型化的意义。
可以说,这是蒸汽机从国家走向民间的基础。
以后会有越来越多以蒸汽为动力的作坊出现,甚至蒸汽抽水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普及。
从蒸汽机发明那天开始,就一直在研究小型化,
只是受限於材料和加工精度等方面的问题,始终无法弄出实用性小型蒸汽机。
没想到,在这个时候给研究出来了。
这让他也不禁很是激动,问道:“怎么样,动力如何?”
陈修远说道:“动力方面没有问题,能轻鬆带动大部分小型设备。”
陈景恪又问道:“成本呢——算了,成本不是问题。”
“只要能解决批量生產问题,成本就能压下来。”
陈修远笑道:“批量生產也没问题,关键的气缸等部件,全都是用丝槓工具机加工出来的。”
“其实我们能解决小型化遇到的问题,多亏了材料和工具机方面的突破。”
陈景恪点点头,这点他还是了解的,材料是机械研究的基础。
没有材料,也就无所谓机械研究。
只能说,材料的突破,解决了小型化最根本的问题。
丝槓车床解决了批量生產的精度问题。
果然,世界是环环相扣的,一个点的突破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不过.—
陈景恪拍了拍他的肩膀,夸讚道:
“即便如此,若没有你们十年如一日的研究,也不会这么快就解决蒸汽机小型化的问题。”
陈修远被夸的有点不好意思,挠了挠头道:“都是大家的功劳。”
看看这名弟子,陈景恪欣慰不已。
陈修远是当初书院收养的三百孤儿之一。
在书院一边学习,一边去机械班勤工俭学,参与了第一台蒸汽机的製造。
当时他才十岁出头,只是跟著打打下手。
后来选专业,自然而然的就留在了机械专业,並参与了蒸汽机小型化研究室。
只是因为材料不过关,小型化进程停滯。
大部分老师和师兄弟都转去研究別的了,他选择了留下。
后来就成了工作室的负责人,终於在今天拿出了成果。
实际上他的天份並不算突出一一併不算顶尖天才,还是有一点天份的。
能取得这个成绩,真就是九十九的汗水和坚持。
对於陈景恪来说,当初收养的孤儿取得成绩,也让他倍觉开心。
事实上,陈修远並不是第一个取得成就的孤几儿。
洛下书院每隔一两年,都会收养一批孤儿进行培养。
目前总人数在四千多人,占大明理科人才库的三成。
很多重大发现,都有他们参与甚至主导。
每每想起此事,陈景恪就由衷的感到开心。
心里不止一次畅想,將来后人编撰科技发展史,不知道会如何看待此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