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2)
对于和爸妈失散的二子来说,此时的他就像是一个孤儿。而对于眼前这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便更是如此。曾经的无忧无虑,曾经的欢乐天真,特别是那无邪光彩的眼神,早已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空茫阴翳,沉默寡言,消沉和孤僻。浩然仍是个孩子,可他不能再是个孩子,他只能靠自己,很多事情也只能由他独自去面对。
一晃,浩然已经在此地呆了一年,他每天只盼着一件事,就是突然一天爸妈能找来,可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浩然只剩失望和无奈。不过他仍在期盼着,可他现在更多的是在想,希望爸妈能好好的,等着自己去找到他们,一家团聚。
浩然头发慢慢长长了,他很想减掉,还留曾经的短发,可他觉得自己应该融入明朝人的生活,且他此时得知头发剪不得,但从妇人他们一家那儿并没有问得缘由,而他们只是说,总之剪不得。而后来,浩然才清楚,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
妇人的丈夫不打算再收留浩然,要赶他出门,而他当初之所以会收留浩然,只是想等浩然爸妈找来,能得到一些报酬,可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始终无人前来。且浩然这一年里,虽然也帮着他做了些事情,但也给他找了很多麻烦。不过在那位浩然唤作婶子的善良的妇人不断劝说下,才很勉强地答应收养浩然。不过让浩然不得再任性,必须对他言听计从,不然就将他赶走。其实,浩然也想走,可他不知道往哪里走,以后的日子又靠什么过活。而他知道自己现在最需要的是安身立命,他还无力做到,所以选择了接受。从此,身份由收留变为收养的浩然,便分别改称那位妇人和其丈夫为养母,养父,而他们的儿子,因比自己大,浩然就称其为哥。养母还有三个女儿,不过都已出嫁。而自此,浩然便被唤作二子。浩然小名浩浩,而他日夜盼望的就是,不久后的一天,“浩浩”的呼唤声从远处传来。
这一年间,浩然在做四件事情:一是到处跑,且尽可能跑远去找爸妈,而在一直找不到的情况下,他甚至偷出家里的钱,到街上买来笔墨纸张,写寻人启事,然后到处去贴,上面画着他爸妈的画像,不过因为他不太会画,所以画像一点都不像,或是说谁都像。而那时但凡张贴带画像的告示,都是官府的通缉榜文,所以后来官府的人便勒养父管住浩然,不让其再乱贴,不然将把他拿去问罪。且因浩然的寻人启示上爸妈的画像都戴有眼镜,还写有字体糟糕,更是无人识得的简体字,这样,所有的人就更明确地认为,二子再跟他们胡闹,不管浩然表现的是多么委屈;再便是帮现在的家里干活。妇人说服她丈夫不让浩然出海,因浩然还小,什么都不会干,且出海还有危险,浩然更不是他们的孩子,出了事没法跟浩然爸妈交代。而浩然做的就是帮家里到街市上把鱼卖掉,浩然不想干这些,可是养父说了,他不养闲人,更何况还是个外人;第三件,也是他最渴望达成的,就是争取获得读书的机会,但他现在所在的家庭真的没钱供他读。养父母家一个儿子,比浩然大,而他也没读过书,且他也已有了个儿子,这家人也从没想过让这孩子读书,他的一生依然是长大后结婚生子打渔卖鱼,没办法,家里没钱,养父母一家也没一个读过书,能识文断字的。最初,不明情况的二子不停地跟养父母央求,甚至是乞求他们送自己去私塾读书,且表示他会继续好好干活,帮家里挣钱。可后来得知家里卖鱼的那点钱,除了买些米盐等生活必须的物资外,只能勉强维持一大家人的生计,真的无法抽出一文让他去读书。二子不想放弃,他想自己挣钱,可要怎么挣,他毫无想法,虽很不甘心,但他不得不接受;而最后一件事便是习武,因他得知科举除了文举,还有武举。当然也没人教他,而浩然现在做的也只能说是锻炼身体,即每天起得都很早,就在离家不远的海滩上长跑。不过每次都是跑着跑着就会难受地哭了,他想爸妈,想回去。
浩然本姓陈,江苏南京人,和身边的同龄人没什么不同。可现在,情况完全相反。浩然本以为自己无法跟这个时代的人交流,可当他第一次听到养母的话后便知道,这不是问题,因养母说的是白话,和自己没太多区别。而对于明朝人的生活方式,浩然也感觉可能会和现代有很大区别,可慢慢发现,其实都一样,都是在为了生计,而不停辛勤劳作着。且相对而言,渔民的生活就难了很多,因每次出海,并不都是满载而归,海上更非风平浪静。两年间,已有几位同乡出海后再没能回来。
突然一日,浩然听说外面在打仗,浩然想到了什么,作为南京人的他,小时候听说过朱棣和他侄子朱允炆打过一仗,最后朱棣获胜,取得了帝国的统治权,因现在就是大明建文年间,所以他感觉,就是现在这场战争。养母让浩然不要再乱跑了,外面很乱,浩然怯怯地点点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