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及第一章(1/2)
茅山派,道教教派之一。南朝齐、梁着名道士陶弘景所创。因于茅山筑馆修道,尊三茅真君为祖师,故名。此派主修上清、灵宝和三皇等经书,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后圣金阙帝君、太上老君等为最高神,主张思神、诵经、修功德,兼修辟谷、导引和斋醮。该派代表人物除陶弘景外,隋唐时有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高道辈出,隐若道教正宗。及宋稍衰。北宋时与龙虎山、合皂山同为道教三大符箓派,号称三山符箓。
茅山一派擅长寻穴找墓,风水祭祀,迎亲典礼,机关阵法,相面测字,看八字,算吉凶,甚至逆天改命等等。其中机关阵法,与搬山分甲术意外流失,形成了掘丘一行中的搬山道人一派。
茅山派人多以道士身份,巡游四方,以参赞红白喜事,看风水找坟地,看相算命等行为生。茅山派认为天命虽不可违却可变,所以最擅长利用墓穴改变他人命运。也因此和掘丘者水火不容,中土墓穴中的守墓机关,号称有半数为茅山弟子所创。
茅山崂山两派为宿仇,结仇原因因为年代久远,已经难以追溯。实际上后人多是因为谋生过程中产生冲突。崂山道人惯于破坏墓葬取利,茅山弟子则要费尽心思研究如何不让人掘丘破运,一来二往两派中人死在对方手下不计其数,数千年岁月下来,仇恨之深,集合江海也不可洗清。
崂山派,是全真龙门派的支派,由崂山道士孙玄清(公元1517—1569)于嘉靖(公元1522—1565)年间所创立,因孙玄清字金山,故又名“金山派”。该派是较早融合斋醮祈禳等正一符箓法术的全真龙门道派之一。
崂山道士擅长于驱鬼捉妖,镇压僵尸,诅咒解咒,传统中医,地脉风水,内家功夫等。
其中地脉风水与传统功夫两法分流到山贼组织,形成了卸岭力士一派。曾经辉煌一时的绿林军中多有崂山门下。唐末义军领袖黄巢就传说学过崂山之术,并曾经在陕西挖过多处唐墓以充军饷。而崂山派内部这些本领却逐渐失去传承。
崂山道士多以驱妖捉鬼,周游行医为生,也有人为富豪官宦服务,对付他的敌人。崂山弟子素来以不分正邪,行事胆大妄为着称,号称只尊天命,不理人情,弟子中颇多和四大门派合作盗掘古墓牟利之人。四大门派中回避僵尸的法器药物,也多为崂山弟子所创。与茅山为宿仇。
到了近代,尤其是特殊时期时期,两派都被极力打压,又没有出逃外国的经验,几近失传,开放后,随政策的放宽,又逐渐兴盛起来,但声势大不如当初。不过在港台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华语文化影响范围内,两派依然颇有影响力。
(嘿嘿,以上于百度复制。)
第一章遇难
西安火车站,人流蠕动,对于任何一个在此时赶着回家的人来说都是一种煎熬。这种煎熬不止是身体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精神上。很多人在火车站停留十多天,一票难求,大感年关难过。一个年约二十六七身着单衣的小伙子在行人的目光中,不顾形象地用衣袖狠狠地将鼻子上挂着的两条白龙抹去,然后将手搂在胸前,半蹲着身子,狠狠地跺着脚,早已冻得苍白的嘴唇颤抖着断断续续地吐出二十七个字:“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草-尼-佬-姆,这-是-什-么-鬼-天-气,老-子-快-冻-死-了……”
这个可怜的倒霉蛋便是我们此书的猪脚——姓名:方小山;性别:男;年龄:二十六;民族:汉族;籍贯:四川雅安;职业:退伍军人;婚姻状况:未婚。
守候在一旁很久,手臂上戴着红布布的老大爷额头上呈现出一道黑线:丫的,有木有搞错,这样你也行。自认倒霉地转身离去,在人群中寻找其他可能罚款的目标去了。
“妈咪,那位大哥哥怎么了?”不远处的休息区,一个穿着雪白羽绒服的小女孩手中拿着一串冰糖葫芦,睁着大大的眼睛,看着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的方小山,心中显然很是好奇他为什么像猴子一样上蹦下窜。
“敏敏,不要理他,他是坏人,专门吃小朋友的坏人。”一旁一个年若四七的少-妇赶紧将小女孩往身边一搂。她似乎怕小女孩不懂她话里的意思又补充道:“就像是大灰狼。”
“大灰狼!”方小山离她们并不远,少-妇的话一字不漏地传进他的耳朵里:妈的,老子是坏人,老子还是大灰狼,专门吃小朋友的大灰狼!两颗偌大的冷汗从额头冒出,直接挂在了脸上:什么时候老子好那口了,老子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冰糖葫芦虽然诱人,但也只能依依不舍地将身子转到一旁,用舌头舔了舔几欲干裂的嘴唇,尴尬地吞了口水——在这里喝了整整两天西北风,肚腹早闹空城计了。
“大灰狼只吃小红帽啊,可敏敏不是小红帽。”叫敏敏的小女孩忽闪着那双晶莹透明的眼睛,望着少-妇,一脸的疑惑和不解。
“不要调皮了,要是再调皮就把你送到外公那里去。”少-妇显然拿敏敏木有办法,只能祭出尚方宝剑。敏敏立即闭上了嘴,可是仍然忍不住心中小小的好奇不时地远远地瞅着方小山。对她来说,方小山远比冰糖葫芦有趣的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