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周易》与传统医学(2/2)
五行学说在春秋时期还是一种抽象哲学的概念,《黄帝内经》在当时《周易》、《左传》、《洪范》的影响下,把五行学说这一哲学观念的东西引进到中医学的领域内来,在宇宙唯物观的基础上,借助五行的归类,揭示中医脏腑经络、病理、*间的联系,并应用五行生克理论,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五行学说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医学,长期以来被作为中医理论的说理工具。由于五行学说有认识论范畴唯物观的先进性,又具方*中朴素的系统论思想,中医又独特地把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相结合,用以阐述中医理论,故使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跃居重要地位。
因此,中医学中的五行概念已经比原始的五行概念有了本质的差别,它已经升华为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典范之一。
(2)中医“整体衡动观”
《周易》在平衡观方面,已经初具平衡论思想的雏形,《周易》已经认识到有动必有静的动静平衡观,如《周易·系辞》曰:“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周易》的平衡观还反映在卦的结构上,如无论八卦,还是六十四卦对于阴、阳爻的数量,位置其分布都是平衡的。体现了平衡是动态的、相对的原理,亦即是在发展中、变化中的平衡,《周易》六十四卦朴素地反映了这一观点。
平衡的目的在于维持相对的静止,亦即相对的稳态,平衡是对立统一的产物,没有对立统一便没有任何平衡。《周易》的平衡现是建立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的,是在阴阳、天地、水火、日月、刚柔对立统一的基础上产生的相对平衡。
《周易》的平衡观还表现在制约关系上,就是说有制约才有平衡,亦即对立统一的双方,要在一定制约的基础上才能维持平衡。如《既济卦》的水火互制,《泰卦》、《否卦》的乾、坤交感,都是平衡制约的朴素萌芽。平衡是为了维持整体的统一性。
《易经》的“易”,其含义包括“变易”和“不易”,实际上也就是动和静的统一。有“变易”就必有“不易”,变易是绝对的,不易是相对的,有了“不易”,事物才可能有相对的静止,也才能保持平衡,所谓动中之静,动态的平衡。正所谓“易者,变易也,不易也,简易也”。上述皆体现了《周易》的平衡论思想,《周易》的平衡论思想,渗透于《黄帝内经》,促进了《黄帝内经》整体衡动观的发展。
《黄帝内经》整体衡动观的一个主要内容便是平衡论思想。是整体运动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黄帝内经》的平衡观十分丰富,包括自然界的平衡及人体内的平衡,以及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黄帝内经》和《周易》一样认为宇宙万物是运动产生的,运动是永恒的,互相联系着的,运动产生生命,运动停止,生命便要告终。体现了整体衡动观的重要意义。
近代“整体恒动观”的提法,确应修正为“整体衡动观”。整体,指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关性、统一性。动,指运动、变化,言人体的气化,气机升降运动是无器不有,无时不存在的。衡,指平衡,即人体内部脏腑组织之间,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都保持着一定的平衡。中医整体衡动观是中医学认识论中的一大特色,是中医学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