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兖州改革(1/2)
话说吕布见大势已去,无心恋战,带领张辽等将领突围,曹军虽然密如铁桶,但也挡不住万军之中来去自如的铝温侯,吕布硬是从人缝里挤出一条退路。.26dd.Cn
吕布兵败逃跑,兖州又回到曹操的手中,不过经过战乱的兖州,土地荒废,经济萧条,民不聊生。但是百姓还要交粮食供养军队,如此民何以堪。
自中平以来,天下大乱,各地的农民没人能够安心地从事耕作生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诸侯们都为军粮所困扰而无法制定长远的规划。缺粮时就抢,有粮时也不知道珍惜。结果必然是"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的军队靠采桑椹充饥,袁术的人马靠捡河蚌裹腹。曹操征陶谦讨吕布时都曾因为军粮短缺而被迫撤兵,和吕布对抗到关键时刻时甚至不得不裁军,对此有切肤之痛。因此,当他征服兖州,其他的方面暂时告一段落后,就集中全力开始解决军粮的问题。
现在曹操手下虽然聚集了一批人才,但却也因此出现了分工不明,办事效率低下的毛病。
为此徐霖专门找曹操秉烛详谈,提出了改革的必要,这时曹操的早有屯田的想法,只不过之前还没有找到合适时间合适的人选,两人一拍就合,在曹操的支持下,徐霖开始了这场影响後世的改革。
自从曹操诱降了青州的百万黄巾。建安元年春正月,曹操又征服了依附于袁术的黄巾军何仪等,缴获了大量的生产工具和劳动人口。种田耕地本来就是一农民出身的黄巾军的本行。如果把土地和锄犁耕牛租给他们,他们是愿意垦荒的。实事求是地讲,起源于黄巾的青州兵不仅战斗力强,干农活更是得心应手。
徐霖想要改革的愿望在隆中时就已经有了,在隆中的日子里,他仔细研读了不少的发展经济知识,对当今天下的政治,经济,军事提出了一系列改良的策略,现在终于可以小试牛刀。
在军事方面,徐霖做了初步编制,他发现五千人左右的士兵最合适一个将领指挥,遇到突发情况他可以可以随时根据敌情如臂使指的调动这麽大规模的一支军队,而不致於出现兵不识将,指挥不灵的情况。所以徐霖将五千人编制成一营,作为最小的独立指挥单位,五营为一师,四师为一军。
现在曹操军一膨胀到共有二十万多人,徐霖将二十万人编为六十营,青州兵编为左右两师,分别由徐晃,夏侯谆两人统领,胡车儿掌管陷阵营,另外由於看到重步兵在战斗中取得的重要作用,徐霖决定重组重步兵,他将吕布部分降兵装备成两个精於攻城的重盾步兵营和一个专门对付野战骑兵的重枪步兵营,分别交给曹仁和夏侯渊二将负责。
剩下的部队被徐霖编为一个卫戍师,由典韦、许诸统领,荀彧和程昱辅之。
另外徐霖还举办了一次全军比武,挑出了一千人组成了真正的近卫营由曹操亲自掌管。
鉴於军队的规模比起单薄的人口实在过於庞大,徐霖采取了“出则为兵,入则为民”的管理方法采取军屯的方法,轮流训练,虽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军队的训练,但对於已经成型的曹操军影响并不大。却因此开垦出一大片良田,使得军队自食其力,极大地缓解了军民矛盾。
徐霖以“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为方针,在许昌附近实行屯田。并任命枣祗任峻等人具体负责,规定如果自己有生产工具的人,收取收成的30%为地租;租用官府锄犁耕牛的则收取35%。比起其他诸侯租税轻了许多。这在当时是相当优惠的条件,和其他诸侯根本没有什么动作简直是天壤之别。这一政策立竿见影,招募到农民在以许昌为中心的地区耕作,"得谷百万斛"。徐霖逐渐推广了这一做法,各个州郡都任命了田官,招募流民屯田,。
就这样,徐霖在潇洒挥鞭之前老实挥锄。正因屯田制之成功,地方变成“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的生产恢复欣欣向荣的景象;正因采取屯田措施,使北方的社会转向稳定,曹操也基本上摆脱了军粮短缺带来的困扰,东征西讨再无后顾之忧,“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另外徐霖还实行了军队分级管理制度,即把二十几个营按照战斗力分成甲、乙、丙、三级军团,每隔一段时间徐霖都会安排一次审核,按照所立的军功来晋升等级,而没有立军功,或立得比较少的营将按照降级处理。
而以後士兵的待遇和所发授的装备基本将按照军团等级来区分,等级越高的营士兵待遇越好,所发的装备也越精良,而且甲级以上的营都可以获得自己的番号,其实也不完全尽然,徐霖会根据不同时期的战争情况,而对某些兵团加以照顾,以满足战争的需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