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建设和发展(四)之装甲列车(1/2)
第三个条件,就是应聘者必须先在北美铁路的任何一个施工现场,自己选择工作岗位,并且工作一个月至两个月,用实际工作过程和结果来证明你的实际能力,之后再由北美铁路技术管理部门评估你的水平,北美铁路将按照这个评估与你签订工作合同。
刚开始时詹天佑认为这个“试用期”可能会把应聘者吓走,王致鸣告诉他不会,因为这些人来到工地后,看见与他们的经验、知识完全不一样的施工作业方式,和大量新式工程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你想赶他们走都不容易,甚至他们愿意从基层从新做起。
最后,实践证明,王致鸣说准了。大量的欧美工程师们,在试用期间都拼命学习北美铁路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期望自己赶快掌握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哪怕是不能签订合同,回去也可以获得更好的职位和更多的报酬。
王致鸣到不怕他们学会技术就走人,那些技术、设备、工艺都是申请了专利的,他们就是去其他公司,也不敢使用这些技术,只有向王致鸣的公司购买了设备后,才可能被授予使用权,王致鸣的原则是只要买我的产品,什么多好说,原来要卖一百的,现在就优惠你,卖给你八十,如果你不买,那好,对不起,你一样都别想买,这就叫“捆绑销售”。
王致鸣根据以后将会与美国之间的“必有一战”趋势,为了尽快把美国政府打懵、打傻,必须给攻击部队配置高机动性的装备,在目前汽车制造技术还不能制造出性能优越的“装甲武器”底盘时,他考虑要发展自己的“装甲列车”系统。
其实在美国的南北战争时,南军就曾经采用装甲列车把格兰特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因此,装甲列车也不算是新武器,何况美国与阿拉斯加、东华,将来的塔阿,都是采用国际标准轨矩1435毫米的铁路,就是以后王致鸣控制了中国和整个东南亚、中亚,收回了沙俄侵占的土地,他也不会采用其他的规矩,只会采用1435的标准,所以他现在制造“试验型铁路巡洋舰”、“试验型铁路战列舰”也不会造成浪费。
这个事情他就不去麻烦詹天佑,他把完成了重巡洋舰设计的船舶研究所的几个结构、装甲、动力、火炮设计师调来,选了两个家族弟子,组成“陆地巡洋舰研究室”,专门研究“陆地装甲武器系统”。呵呵,各位“明眼人”都知道他在为装甲部队准备“家伙”。
他首先给研究室下达的第一个任务,是测试装甲钢在不同的披挂状态下的抗击打能力,其实就是测试“倾斜装甲”的角度,他需要“有”人“研究出”这个数据。
第二个任务就是车厢底盘和箱体结构的重新设计。他提出采用重点防御和全面防护结合的概念,十年内防护目标是重机枪、75毫米加榴炮的直接射击,最大攻击火炮为105毫米,火炮炮弹为高爆弹,自身武器系统以75毫米榴弹炮、双联装速射机关炮、双联装重机枪考虑。按照这个防护目标和搭载武器系统的后坐力设计结构强度和装甲厚度,原型为重型装甲车厢。
第三个任务是以轻型、重型两个规格设计“装甲车厢”。重型的概念是安装两门单装152毫米重炮,发射距离十五公里至二十公里。
第四个任务是研究最佳火力配置和编组、动力系统。
最低标准是一列“铁路巡洋舰”有两个榴弹炮排(六门)的火力和搭载一个标准步兵连的重火力、一个25毫米双联机关炮连(九门)。
“铁路战列舰”是有两个152重炮排的重火力(六门),其他搭载与巡洋舰一样。
编组里面要考虑厨房、医疗所、通讯单元、发电单元、住宿、基本生活设施、三天饮用水和食品储备,以及空气质量、防雨雪、空调系统、车辆和铁路抢修设备,作战半径和相应的持续作战物资储备。
第五个要求就是:可以做任何设想和模型试验,有什么样的想法都去验证一次,欢迎“奇思妙想”、“奇谈怪论”、“异想天开”、“不切实际”。设计、论证时间是一年,九二年制造一辆验证车,九三年制造一列“巡洋舰”,九五年前制造八列“巡洋舰”,九五年制造一列“战列舰”。
他也不事先把他设计的图纸给这些人看,他要看一看这些人对事物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如何,装甲部队可是以后几十年内,他捍卫中华民族利益的“杀手锏”,如果这些人没有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他就要尽快调整班子。
他理想中的“铁路巡洋舰”装甲列车,是如下设计和编组的:
牵引机车:两台,柴电动力,全装甲防护。柴油发电机组发电,大功率直流电动机牵引。顶部设置一个半敞式双联装25毫米高平两用机炮塔、一个半敞式双联装14.5毫米高平两用机枪塔;七人编制,机炮两人、机枪一人、司机两人、机务两人;四支冲锋枪,十个观察射击孔;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系统;
指挥通讯车:一辆,全装甲防护。一台大功率短波电台,两台通讯距离五百公里的中波、短波电台,两台战术电台(通讯距离二十公里,提供列车无线通信),一套全频干扰机,一套四个单元的交换机;两个机关炮塔、两个机枪塔、两个侧机枪塔、六个观察射击孔,一个指挥塔;除武器操作人员外列车编队指挥班子、通讯人员一共十二人。装载两吨蓄电池,保证通信电源和机炮塔电源。整个装甲列车由这两套通讯系统联系、指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