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八章 老同学的壮举(2)(2/2)
淮河市位于淮河北岸,市辖三区,市区人口不少于70万,加上下辖五个县市,总人口980万之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这里最为显著一点,就是农民工外出打工的现象很突出。
这里是中原地区的边缘地,是黄淮海大平原地区的最南端,过了淮河,南岸就是逐渐延伸的丘陵地带,再往南走大约100公里就到了大别山区。
这里一直是商贸集散之地,同时也是军家比争之地,城西是一条长长的非常古老的小河直通淮河,在成南岸汇集成一处三角洲,这里湖泊纵横,是一处独到的湿地滩涂,历史上就曾出现过三国时期的名将曹操,吕蒙等人在此操练过兵马。
淮河城是一座很古老的文化名城,因多次几经战火,有记载的一个古建筑已经被破坏的荡然无存,只剩下城西边上的那座破祠堂,据说是一位很有名望的抗金名将刘明的祠堂。还有城北方的那座鼓楼,依然楤屹立在那里静静述说着淮河市曾经的繁荣与昌盛。
最近几年,淮河市的确是变得美丽多了,沿河周边的河堤都建了护堤台阶还有长椅可供休闲的人们在这里小憩。城市的亮化工程做得也很好,四周都是射灯,把整个河堤街道照的通透明亮,让出来庆贺的人们觉得这里变新了,变亮了。
成为省的中心城市了,这里对周边地区形成了一种辐射作用,使得周边的一些小城都前来这里学习取经,和其他沿海城市比较起来虽说经济上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已经凸现出了强劲的现代开放的气息。
李翰林沿着河堤慢慢地走着,这里是一个很好的地方,人们常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是啊!他出生在这样一个淮河岸边的古老城市,他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
淮河市的气候很有特点,这里是四季分明的季节变化,让这里的人们觉得,在那生活都不如自己的家乡美。虽说是已经立春了,但是冬天的气息还是那么的强烈,春天的脚步来的依然觉得那样的迟缓。
这里是淮河秦岭一线,是气候变化的分水岭,所以这里能够明显的感觉到,过了淮河南岸,就好像是另一个天气,他清晰的记得,在自己很小的时候,和这边的淮河市,明明能感觉到还凉风习习的时候,南岸却已是春意盎然了,才几公里的距离,就能明显地感觉到季节变化的区别那样大。
这时已是天蒙蒙的亮了,西北方□□凉风,还是让人们觉得挺冷的,李翰林不由得把外套往脖子上拉了拉,不至于使得冷风吹进了脖子。这时天色渐渐的亮了起来,初春的暖阳慢慢的从云缝里钻了出来,但是路灯还没有关掉,依然散发着橘黄色的光线,宽阔的道路上渐渐的车辆以及骑电瓶车的人多了起来,那些匆匆忙忙的行人,让李翰林觉得生活节奏的加快。
走了一会,李翰林这样走着还是有点冷,搞不好别感冒了,于是就加快了步伐,朝着单位的方向走去,他路过了一家小吃店,现在这家小店里吃点早点。这是一家很有地方特色的早餐店,里面卖着各种早点,有小笼包,汤包,以及稀饭油条和马糊。
李翰林最喜欢的早点就是吃油条和马糊了,记得从小的时候,自己只要从乡下进城,总是缠着母亲到街边的小摊上喝碗咸马糊,再撒点芝麻盐,把刚出锅的油条往马糊汤里一泡,吃到嘴里香香地,让人觉得吃上这样的东西简直是一种享受。
李翰林就要了一碗咸马糊,一块钱四根的油条,他在寻找童年时候的那种美好的记忆,但是怎么也无法找到那种香辣的感觉,儿时的那种津津有味的感觉再也找不到了,也许是自己昨天晚上酒喝得太多的原因吧,他觉得自己的嘴里苦涩得一点味道都没有。
正在这时,他的手机响了,忙打开一开,果然是虞凝打来的,李翰林没等虞凝说话,就急切地对着手机里说道:“虞凝你在哪儿?你知道我多为你担心吗?我这几天都没有睡好觉,我生平第一次失眠了,你知道吗?你到哪儿去。我都想死你了!”
虞凝没有说话,只是静静的听李翰林说,等她发现李翰林在电话的这边没有了声音之后,她才声音幽幽的细细的道:“你给我打电话了吧!我这几天请假了,家里有点事情需要我处理,我这不是回来了吗?我知道你肯定是会为我着急的。”
李翰林显得非常迫切道:“虞凝你现在在哪儿?告诉我,你现在在哪儿?我立即赶过去,我们见面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