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最后一课(2/2)
窝在家里的于洛并没闲着,一面要忙着整理上戏、中戏的真题,一面要找面试时表演和论述的感觉。
大年初三的上午于洛收拾行李回了学校,中午于洛被李洋叫到办公室,迎接他的是一摞包装精美印着站台诵诗画面的精美蓝光碟盒。
拿到手后于洛将光盘放进办公室的台式电脑里,经过调色的短片色调偏蓝,原本另于洛一直耿耿于怀的街头市井,经过后期处理有隐约有了些西方小城的既视感,尤其是在空间感十足的画面中,颜色的强弱和轻重得到了很好的平衡。字幕的处理上,齐老师的朋友不仅把语言表现的更加精炼到位,而且还配上了英文字幕,虽然于洛懂得英文不多,但在有限的理解中,他觉得翻译的很严谨。
不愧是山影,于洛打心底的佩服。
下午上课时,剧组的同学回来上课的基本人手一盒,旁边的学生就只有眼馋羡慕的份。令于洛失望的是,沈笙并没有出现在他的视野里。
年后的辅导班只有一天半的课,初三下午和初四一天,学生可来可不来,但几乎没有几个学生会傻到轻视这堂辅导班最重要的课----院校专题。
所谓的院校专题,指的是辅导班每年在这个时候都会来一批被名校录取的师哥师姐,他们将会分享自己的艺考经验和自己被录取院校的招生喜好。后者很重要,简单的来说就是投其所好。
艺考其实有时候就像是公司招聘,但主考官更为看重的不是你的能力,而是是否符合他的品味,无论是考题还是面试,都是主考官寻找钟意学生的手段而已。
说句不好听的,你就是影评写的再文不对题,故事也得狗屁不是,只要你合了改卷老师或主考人的胃口,一切都无所谓。
对于艺考大多数学生来说,七分靠运气,三分靠实力。
运气里有百分之九十靠在主考官这里,而每个院校由于行事风格不一样,在考试时考察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但万变不离其宗,最后顶板的还是报考专业的任课老师手里。
而这些已经进入大学的师哥师姐,平时跟老师相处的多了,也自然能琢磨出老师的喜好,因为他们平时的讲课风格,涉及到的内容已经将他们展现的“淋漓尽致”了。
于洛坐在位置上拿着光盘,心里莫名有了一种安稳。
最后一天半的课,不知是于洛状态奇佳还是包袱被放了下来,听的格外认真。在听取师哥师姐的分享和建议后,他又多选择了三所学校报考。这样最起码在初八之前,自己也好有事情做。
初三晚上,剧组的同学又聚了一餐,这一次大家都没有控制自己,一杯接着一杯,许多人都被喝到桌子底下。最后是李洋铁青着脸,叫着浪哥和玲姐把醉的东倒西歪的同学按家按户送回去的。
初四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大家显然心思都不在教室里了,马上要来临的结课搞的氛围伤感不已,即使台上的学姐长得真的很漂亮,说话的声音也很动听,但现在也没有人能听的进去了。
这位漂亮学姐分享完自己的经验和院校考试的重点后在学弟的一阵口哨声跑出了教室。
机构的五个常驻老师像约好了似的,一起走到讲台中央,深深的鞠了一躬。
像是剧场里谢幕的演员般,“观众席”上的掌声久久不息,很多人见到此情此景潸然泪下。
村上春树说过一句话: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同样岁月也是如此。
于洛恍然记得当年盛夏的封闭集训,开学时也是五个老师一起站在上面的。
“放学。”
徐老师站在前面,声音中听不出任何的情绪,淡淡的像是在辅导班任何一天的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