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助学(1/2)
相对于一个政府机构和组织,校园总是最富有朝气的地方,尽管这只是一个乡镇小学。
八点不到,操场上来了很多镇子上的老老少少。他们年纪大的三人一堆五人一组兴高彩烈地聊着天,一边兴奋地看着在谭校长的带领下帮忙布置露天会场的青壮年男女们忙来忙去的身影。镇子不大,大家都认识,互相开着无伤大雅的玩笑。
郑箐一听见操场有动静就起床了。昨晚吃饭时她就知道今天是柳源的主场。
尽管柳源百般不愿意,无奈谭校长在柳源答应来时当天,就把这消息上报给了教育局,教育局对此十分重视,向县领导汇报以后,由副县长带队的一班人马提前一天就到了。
昨天下午她俩到达吃了一顿便饭休息了一会,晚上就受到了云龙县副县长、教育局的正副职领导、本镇镇长及镇上一众基层领导、学校连谭校长在内的两名老师,加起来一二十人的隆重欢迎。整个吃饭的过程中,各级人马频频向柳源举杯,说着官场上的各路套话。虽然这个欢迎仪式让人措手不及,但柳源很快调整了心情游刃有余地应付直到宾主尽欢。郑箐以嗓子不适为由坐着默默吃饭,除了别人的客气问候,几乎就是蹭饭的路人甲。
大会开始。柳源和各级领导坐在主席台上,下边坐着穿校服的大大小小的各个年纪的三十多个学生。学生后边站着镇子上看热闹的老少。郑箐本人很荣幸地被谭校长拉到了主席台最边上的位子。
升旗仪式由年轻老师操作。
全体起立正对国旗。当鲜艳的五星红旗慢慢升起,在主持人谭校长带领下,全体领导和师生唱起了国歌。这是郑箐第一次见到的没有伴奏的最隆重的国歌的清唱,在这个最偏远的小镇小学。哪怕不够齐整,哪怕不够宏亮,却同样的庄严同样的肃穆。郑箐眼窝发热,眼角涌出泪花。
相关的领导都发言了,发言者都对新学校能得以顺利建成感谢了赞助人柳源,同时也勉励了全体师生。
柳源发言,很短。
“同学们,你们今天的条件比过去要好一些。但我依然很遗憾,我个人条件有限,无法给你们最好。我很清楚一个事实,和大城市的学生相比,你们的学习条件还是太差,但我相信你们,相信你们的每一个梦想。如果你们现在告诉我说,将来你们想触摸天上那颗最大最亮的星星,我会说:我相信。我相信每一个孩子的未来无法限定,只要,你们够努力。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仪式结束后,领导们有各自的工作要离开,虽然镇长苦苦挽留,但没有留下各位领导匆忙的脚步。
简单在镇上一家小餐馆吃过饭,郑箐回到谭清校长安排的住处。柳源被兴奋的谭校长抓到他的办公室聊天去了。
这是一间教师宿舍。昨晚一进来,郑箐就看出来,整套行李都是新的。一个黑色的双人皮沙发邻床靠墙而放,与床成直角。因为整个校舍是新建的,墙是一丝不苟的白,伸手摸一下,仍能看见手上有一点点石灰的痕迹。沙发前放了一张半旧的茶几,茶几上放了一个烧水电磁壶,壶旁边是一个托盘,里边是洁净的六个青花瓷杯。门后的墙边放着一桶水,和一个暂新的塑料盆。里侧的门上钉了两颗钉子,两颗钉子之间连了一根细绳,绳上分别挂了蓝和白两块新毛巾。
郑箐可以肯定,这房间里全部的东西都是谭校长临时替柳源准备。因为自己的不期而至,谭校长将这房间给了自己住,之后在镇子上的小旅馆重新替柳源开了一间房。可以想像,柳源在谭校长心中的地位是很重的,因为一两个晚上的时间根本不需要作这种准备。
昨天一进镇,郑箐就发现这里与其说是一个镇,不如说是一个村来得妥当。自己的家乡的那些村子随便点出一个都比这个镇子大,随便点出一个人口都比这里多。也许是这里地太大物太“薄”吧,出去挣到钱的为了孩子会举家搬走,最多留下不愿意离开故土的老人。部份打工的即使没多少钱,有一定远见的也可能会租房子将孩子带走。只有太老实的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仍坚守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
村子里有不多的绿树,比较集中地出现在镇子的一侧,有一个水塘。镇上公路边偶有停放的农用车辆。不时有一两个扛着农用工具包着头巾的妇女从镇公路走过,几个孩子在路边嬉戏。这是柳源的车开了两百多公里后两人才见到的生命活力。
郑箐把窗打开,看见屋后有两户并排的人家,两家都各自砌了三面围墙,围墙大门向着学校的方向。围墙外是一条共用的小路,路的外侧是一条排水沟。沟里没水,沟底和沟的里侧稀疏地长着几株叫不出名的野草。这条沟的作用可能是让住户倾倒及排放一些日常生活用水,然而缺水的土地很快就将这些倒入的水吸收了,所以沟便成了干沟。
郑箐把窗关上,窗帘拉起,关上门,脱了鞋子以被当枕,和衣斜靠在叠好的被子上,设想如何才能让柳源答应自己的要求。
她第一次有如此切身的震撼。今天的会是欢迎会也好,答谢会也罢,反正郑箐一眼都没看柳源。郑箐觉得根本不需要特意转头,因为她觉得自己是看见了他的,包括他脸上的每一个表情,以及头顶上隐隐盘旋的慈悲的紫色光环。
郑箐开始了深切的反思。
自己心中最伟大的一位国家领导人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伟大的决策时,立即得到了全中国人民盛况空前的积极回应。郑箐虽然没赶上那第一波第二波的创业热潮,然而就算是余波,她也算是实实在在地经过自己的拼搏和努力,成了富起来的人中的一个。
然而慢慢地,人变成了机器人,起码郑箐是这么想自己的。那些一个接一个的卷宗,那些一个接一个的开庭,那些一个接一个的会见,那些每天数不清的电话,让郑箐变成了别人眼里的成功人士。
汶川地震,是郑箐成长的三十年里中国最大的一次自然灾难。那时候,每晚她都打开电视关注灾情,每一个来自前线的报道都让她或感动或悲伤地流过眼泪。到捐款时,她却开始左右权衡:捐得少了对不起自己的良心,捐多了又怕太过显眼。虽然当时捐出的钱是以万为单位,及得上同行的中等水平,但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给出那点爱心还不及那些开车到地震前沿的人一杯水、一块面包来得重要和温暖。作为已经享受了政策好处的自己,最后到底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伟大的国家领导人有博大的胸怀和深远的前瞻性: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要发展,中国人要挺胸做人,中国人不但是中国的中国人,也是世界的中国人。
我们太忙于成功和赚钱了。没项目时找项目,有了项目后被项目推着往前走,我们连休息的权利都丧失了,然后就是迷失方向。
生命的最后时段里,郑箐思考着是否还能对社会回报什么。
“柳源,我要郑重地向你提出一个请求,这件事只有你能帮我。”柳源大约下午三点钟来到了郑箐的住处。郑箐热情地请他坐在沙发上,将烧好又凉了的水倒了一杯给他。在柳源莫名其妙的打量下,郑箐开口说道。
“什么事,那么神秘?”
“你和谭校长说说,让我留在这里。即使我不能参与教书,课外辅导员我肯定胜任。你是出资方,你有这个面子的,我知道。你好伟大啊,柳源,我对你刮目相看。在我心中,你比雷锋叔还要伟大,你简直堪比天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