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规划东线(2/2)
东亚地区诸国地全面反攻终于吹响了将日本帝国主义推向灭亡的号角。尤其是莱特湾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的彻底覆灭让日本本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岛一座延续了数十年的战争终于将要蔓延到始作俑者的岛国身上了。
鉴于这种情况楚思南在上任之初就对远东地区的苏军部队下达了动员令海军全部进入紧急备战状态各类运输舰艇开始在潜艇、战舰的护卫下向海参威、清津、金策汇集空军的大量作战飞机。也开始持续在日本海峡上空执行侦查警戒任务。毫无疑问一旦时机成熟。随着楚思南的一声令下数十万苏军部队就将强渡海峡。对日本本土实施全面地登6作战。
就在这两天时间里楚思南就在最高统帅部先后主持了两次作战方案研究会针对登6日本本土的作战方案、战术可行性、可能遭受地损失情况等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开玩笑渡海作战可不是一般二般地战役这里面的问题相当多。像什么海浪、风向、出地的敲定、登6点的选择这些东西都很可能影响到整场战役能否顺利进行、进行下来又将会遭受多大的损失。
楚思南是个军人。亲自指挥作战也有几年的时间了要说到指挥6上战役那是没得说他至少不会怵了谁。但是渡海战役就不同了里面涉及的问题太多而他在未来到这个时代地时候。一直都是生活在中国南方对北方的海上气候根本就没有什么了解。
没有实践就没有言权。
虽然楚思南如今大权在握但是仍旧保持着当初那份冷静。他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自己可以拍板定案什么情况下需要咨询专家的意见。他忘不了自己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在那部真是描写诺曼底登6的影片里整整一个英军师就是因为海上风浪地缘故偏离了方向最终在一个错误的登6点登6并由此遭遇了覆灭的命运。由这部电影楚思南就知道对于这次横渡日本海峡地战役来说摸清这一片海域上的气候情况非常重要而选择战役起时间、起地点等因素的时候也必须借助对气候的准确了解。
在楚思南所主持召开的两次会议上与会的人员不仅仅有军方的代表同样还有一些相关的水文、气候专家。经过两次会议的商谈研究在咨询了军方以及相关专家的意见之后楚思南最终决定将渡海作战的时间正式圈定在四月七号。同时登6作战的出地选定在了海参威、清津、金策三个地点而登6点则选择在了日本北海道的札幌以及本州的青森、秋田三地。
按照各自作战任务的不同楚思南对每一个方向的渡海作战部队也做出了各自不同的兵力分配。考虑到运输船只的数量有限苏军不可能像美国人那样一次性的将几十万部队统统运过海鲜因此楚思南决定在海上实施强渡的同时还需要调动空军的力量向日本的海防线后翼实行大规模的空投。
这注定是一场规模对苏联来说规模空前的渡海作战同时也是6海空三军规模最大的一次配合作战。渡海船只需要作战舰艇以及空军的护航;在抢滩攻势全面起之前需要空军对敌人的滩头阵地实施大规模的空袭以掩护步兵的登6;大规模的空投行动中同样也需要空军的强力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楚思南感觉在这场战役中需要任命一个有着丰富指挥经验同时在苏军部队中又有一定威望能够协调好6海空三军联合作战的指挥官。
这个指挥官的人选楚思南会挑上谁?
不要小看这一个指挥官的人选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苏联未来的很多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同楚思南政权的进一步稳固是息息相关的。
在这个人选的推荐上统帅部的众多参谋推荐的是罗科索夫斯基参谋们的意见是罗科索夫斯基个性沉稳而且由于这个人素来没有什么野心所以在军中的人缘比较好是一个人所共知的老好人。如果由他出任远东战役的总指挥相信应该可以统合各方的意见。
但是刚刚接任安全委员会第一书记职务的吉尔尼洛娃以及第二书记兼第一总局局长的克留奇科夫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见。这两个人从战后军方权力划分的角度考虑一致推荐由目前正在担任对德北线战役指挥官的崔可夫来出任这个职务。
吉尔尼洛娃和克留奇科夫的理由是在目前的苏联军方由于楚思南退出了一线指挥官的行列在对德战场上继之而起的朱可夫声望日隆。他在连续指挥了几场漂亮的大规模战役之后赢得了包括梅列茨科夫、罗科索夫斯基在内的一大批西线指挥官的绝对支持。吉尔尼洛娃和克留奇科夫认为如果照这种趋势展下去难保有一天朱可夫在军中的威望会对楚思南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在军队中挑选出第二个人选由他同朱可夫彼此分担东西两个方向上的主要军权那相对来说要安全稳健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