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沃尔霍夫坦克会战(1)(2/2)
这段时间以来令屈希勒尔感到忧郁的事情绝不仅仅是他所指挥的北线战役陷入困境对于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来说局部战场的暂时失利并不能代表什么。老实说到目前为止尽管北线德军在俄国人的凶猛攻势下连番退却而且损失也不小但是就总体来说整个北方集群的总体实力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按照屈希勒尔的构想如果自己能够在基里希、卢加一线上稳住阵势抵挡住俄国人的后续进攻把这条狭窄的通道维持到冬去春来的时节那么自己和自己所率领的部队就还大有可为。
而同这方面的战况相比屈希勒尔更加担心的是自己后方的局势。
在大本营准备动对俄国人的攻势之前包括屈希勒尔自己在内的众多德军高层将领就曾经向元提出过建议即将对俄国人展开的战争将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消耗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想增加赢得这场战争的几率那么帝国就必须做好战争全面动员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必须把大量民用工业进行转型转化为军事工业从而彻底为整场战争服务与此同时也要限制石油这种重要的战争资源被用到其他途径上去。
但是踌躇满志的元拒绝了这些建议他乐观的认为俄国人不堪一击这场战争可以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结束掉所以根本不需要做这种可能会招来国民反对的事情。
如今对俄国人的战争进行了数个月而在这阶段的战争中俄国人已经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向帝国证明了这场战争的残酷性与艰难性。到现在恐怕再狂妄的人也不会认为这场战争会在短期内结束了。
可即便如此元仍旧反对实施战争的全国动员而没有了这方面的准备东部战线上巨大的战争损耗就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再看俄国人那一方他们显然没有这方面的顾及。说实话屈希勒尔很羡慕俄国人的工业实力的确俄国人在一战后才建立起来的国家工业成长的历程还很短他们绝对算不上是什么工业强国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却绝对是名副其实工业大国。他们的工业虽然没有多么令人称道的先进工艺而且技术等级也相对较低可是人家所具备的却是帝国所绝对无法比拟的庞大规模。而在另一个方面也就是战争资源的拥有量上帝国也远远及不上俄国俄国人的钢铁、石油等等的储备量绝对在帝国的数倍之上。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帝国在这一线的战争不能尽快结束以至于让双方的作战进入相持阶段那么缓过起来的俄国人将会给帝**人导演一场终生难忘的噩梦。
屈希勒尔甚至感觉这场恶梦现在就已经开始上演了俄国人的武器装备生产度太快了有消息称那令人生畏的t-34坦克生产出来只需要七千至八千个工时这是个什么概念?这又意味着什么?
如果大本营不能尽早做出决断屈希勒尔真得很担心有一天帝**队一向引以为傲的装甲军团会被完全淹没在俄国人的廉价钢铁洪流之中。
屈希勒尔的忧虑恰恰是楚思南的信心所在现在的他同样不得不佩服苏联的庞大工业实力他们的工业技术的确不够先进生产出来的东西也相当简单甚至堪称是简陋。可是谁都不能不承认他们的生产度很快而且那些简单的武器装备也的确非常实用。
就在楚思南赶赴沃尔霍夫前线的时候在他的身后正有一支规模庞大的装甲部队向这一区域集结这支装甲部队中竟然配备有t-34型坦克一百九十三辆。在这一批t-34坦克中有一百四十七辆是刚刚由科诺莎“共产国际”兵工厂下线的与以往同种型号的坦克不同这些刚刚出厂的t-34是经过改进的。而在其各项改进数据中最令楚思南感到满意的就是无线电联络员的配备。
楚思南觉得自己有理由相信这一批驰援而来的装甲部队将是他应对德军坦克攻势的杀手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