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汝阳大捷 I(2/2)
李不伟听到这里,忽然想起了一件事,其实金国粮食短缺,早就在他的意料之中了。一年多以前,胡仙逃离了临安的皇家育种司,同时还将三百多斤稻种带到了金国。这些事情,胡仙曾当着完颜洪秀的面讲了出来,又机缘巧合地被李不伟听到了。但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李不伟虽然能猜个大概,却不得其详细了。
当时,金国的户部在得到这些稻种之后,对于胡仙所说的产量也是将信将疑。但三百斤稻种也用不了多少水田,因此金国户部就随便找了一片高产的水地,将这三百斤稻种育苗之后种了下去。谁知道在收割的时候,三百斤稻种竟然收获了两万六千斤。要知道,在宋朝的时候,三百斤寻常稻种的平均收获大约是一万斤,也就是说,两万六千斤这个数字,比起平均产量要高出一倍有余。金国户部如获至宝,将这新收获的两万多斤稻种妥善保存了半年,也就是让稻种休眠,然后火速召集了大量农工进行育苗,并选择全国范围内最好的水田,将这些稻苗全部种了下去。然而此次的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甚至还震惊了整个金国朝庭。按预计的结果,两万六千斤稻种,应该收获至少两百万斤的水稻。但眼看收割季节已近,这些水稻虽然抽了穗,但穗粒却是扁的,十株稻子中,只有一株收结出正常的稻穗,却又不像前次那样饱满,而是与寻常品种的水稻无异。对于整个金国来说,两百万斤粮食虽然不多,但已足够影响到军粮的正常供给了。眼看户部的军粮计划已经落空,而蒙古大军又在黄河沿线调集兵力,金国六部与枢密院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棋行险着,乘着江南的收割季节,冒险去大宋抢夺粮食。
这粮食欠收的原由,自然只有李不伟清楚了。要知道,杂交水稻虽然产量极高,但其育种也是极为繁琐。杂交稻种产出的稻粒,并不能用于再次种植,倘若真的要种了下去,就失去了其杂交优势,而且出穗率肯定低于四分之一。这些知识,金国户部自然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因此金国忽然面临粮食短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这些想法写起来话长,但在李不伟心中却是一闪而过,他马上便明白了其中的缘由。至于在座的其它人,虽然并不明白为何金国忽然缺了军粮,但这些都不重要了,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两军的交战情况。
孟起接着说道:“得知金国的动向之后,孟元帅下令,大军在距新蔡沿有三十公里的地方驻扎下来。此时,金兵似乎也摸清了情况,四万军马忽然改了行军路线,直奔新蔡而来。”
听到这里,赵范点头道:“看来也确实非如此不可。这些金兵原本是要去抢粮食的,但看其行军路线,却不是冲着产粮区去的,而是朝着大宋的四万陆军行进。显然是在这四万金兵出发之后,金国枢密院又得到了大宋北伐的消息,因此火速通知了抢粮部队,让其在新蔡附近截住孟元帅。”
孟起道:“赵元帅说得没错,情况的确如此。但由于西路的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孟元帅率四万陆军主攻中路,其它两路的三万大军却并未遇到多少阻拦。想必是金国万万没有料到,大宋竟然兵发十万进入金境。”众人皆点头以示赞许。
孟起又道:“新蔡西边约二十公里处,是一片开阔地。在十多年前,这里还是个村落。后来由于发了大水,将这村子冲得无影无踪,到了如今只留下一片长满野草的平地,当地人称之为西滩。孟元帅大军距离此处不过三十多公里,中间隔着汝水。除了汝水之外,一路上都极为平坦。虽然没有大路或官道可走,但野战炮与弩车的行进却并不困难。倘若大军连夜军行,完全可以赶在金国之前到达西滩。至于辎重装备,则可以通过水路运送过去。凑巧的是,金国似乎也有此意,四万金兵分两路南下,意图在新蔡西边的西滩与我军决战。”
雷东河哈哈笑道:“这下有金狗们好看的了!若是以往,咱们还不愿在平原打仗呢。”众人均现焦急的神色,竟然像是担心金国不愿在开阔的平地上决战一般。
在当时,金国虽然进入了中原,成发一个农业封建大国,但军队组成却仍然沿袭了原女真族,以骑兵为主。部分北宋降将归付了金国之后,也曾带去了不少北宋的弩、弓,以及步兵的战略思想,但金国始终没有放弃骑兵的战术。近十几年以来,由于蒙古骑兵的进犯,金国又大力加强了骑兵的组建,试图以骑兵对抗骑兵,阻止蒙古的入侵。
骑兵在平原的优势显而易见。对于骑兵来说,无论是机动性能,还是杀伤力,都要比步兵强上许多倍。倘若没有完整装备的步兵方阵,一支由一千名骑兵组成的冲锋队几乎可以与一万名步兵相抗衡。虽然宋朝有数量庞大的弩机部队,却仍然极力避免在平原上与骑兵交战。不过若是出了平原或草原,例如在树木交错森林、崎岖不平的山路,骑兵的优势将大打折扣。
但眼下的形势又是大不一样。无论是机关弩还是野战炮,最能发挥其威力的地方,自然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最便于这些重型武器行军的地方,也是在平原地区。
孟起看到众人焦急的神色,笑道:“雷将军不用担心,咱们有火炮与机关弩的事情,金国人自然是不知道的。”话锋一转,脸上笑容收起,正色道:“西滩的最南边,距离汝水不过三四百米。孟元帅的策略是,大军在汝水北岸驻扎,准备迎头痛击金兵。按孟元帅的话说,这次当真是背水一战了。但这‘背水’二字,却又与以往大不相同,因为水面上随时可以开来数十艘载有火炮的突击艇。八月二十二的一大清早,二十艘突然艇先到了汝水北岸附近,侦察兵上岸后,就地搭起了瞭望台,用望远镜观察了近二十公里的地方,都未发现金兵的踪影。到了上午时分,已有近四千名陆军上了岸。此时,我军已控制了新蔡附近的汝水河道,河面上运兵船来往不绝。到了中午时分,又有一万三千名陆军渡过了汝水。这样,在汝水北岸的陆军就有一万七千人了。”
赵范忽道:“孟将军,可否详细讲讲陆军是如何排兵步阵的?”赵范之所以如此发问,是因为他最关心的还是新式武器到底如何使用,以及各兵种如何协调,才能在与骑兵开战时发挥最大的威力。
其实古代的两军交战,并不是非要选择一个所谓的‘决战的地方’。小说或评书中常见的片断,例如两军各有一万人,先是面对面列成形势,然后由主将单挑,如果主将单挑输了,那整个部队也就溃败了。再比如,两军相约交战,共同商议了一处地方进行决战,那么在决战前,双方士兵井然有序地进入战场,直到那个既定的时刻来临之后,双方才算正式开战了,然后再次上演‘主将单挑’的片断。以上所有的描述,都只会出现在小说或评书中。真正的打仗,可不管这些规矩,只要能获胜,不管什么阴谋阳谋都会用上的。对于这次的战争,宋金双方自然也没有约定战场,只是双方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各自的行军路线,又同时认为西滩这个地方,是最有利于已方的战场。
孟起听到赵范如此发问,忙应道:“回赵元帅,排兵布阵的方式,与以往演练时差不了多少,只是所有的火炮都带上了实弹,并且供弹车紧跟着火炮前行。至于机关弩,也早已充足了电,随时可以连续八分钟的发射。而备用电池也由弩矢供给车装载,不离机关弩左右。此次上岸的野战炮,总共有三十门,另有一百四十门各式迫击炮,六十二辆机关弩车。每门直射火炮与两辆机关弩车搭配在一起,排在最队伍的前面,每隔十多米,便会有长枪步兵组成的小方阵。队伍的中间,穿插着迫击炮,以及运送炮弹的士兵,同时还有一辆高达二十多米的瞭望车。一千名骑兵在两冀掩护。”说到这里,孟起稍一犹豫,又继续道:“只是如此一来,整个队伍大约有三百多米宽,若不是在平原,根本无法行进。而后来战斗结束时,孟元帅又以为先前的排兵步阵方案,是根本不可取的。”
赵范道:“不同的地形,自然会采用不同的排兵布阵了。但若未有实战,任何人都不会知道如何排兵才是最好的。你且继续说下去。”
孟起道:“排成备战的队形之后,大军的行进速度极慢,每小时只能行进四公里。按照孟元帅的预计,穿过西滩约需近三个多小时的时间。在一万七千大军行进的同时,其它陆军也已相继登岸,但并未编入作战部队,而是分为两路隐藏在东西两边,以防作战部队不敌时提供侧翼掩护。作战大军则是继续向北缓缓前进,倘若到了西滩的最北边,金兵仍然未露面,大军将原地起营休息,等候其它陆军的到来。主力大军必定会吸引金国骑兵,因此汝水南岸的三千陆军便可乘机先取下新蔡。”
赵范点头道:“孟元帅好计谋!不过万一金兵没有赶往西滩,而是改路继续南下侵我大宋,又当如何呢?”
孟起道:“孟元帅当时也有此顾虑,然而一切的担心似乎都有些多余,金兵显然更愿意在西滩决战。作战大军刚刚行进了一公里,便从瞭望车的塔顶传来消息,大约两万金兵在前方二十公里处徐徐向南行进。孟元帅当即下令原地待命备战。金国骑兵的行进果然迅速,虽然不是冲锋,但转眼间已行进了十多公里,此时距离我方只有五公里了。金兵似乎也知道了前方有大宋军队,当下分为左、中、右三路,看其情形似乎准备从正面冲锋,然后左右两路侧应或迂回。”
听到这里,众人都屏住了呼吸,因为孟起已讲到了最关键的地方。
宋弩的厉害,金兵是早就领教过的。在以往,每当金国骑兵与宋军弩阵交战时,很少有正面冲锋硬碰硬的情况发生,大多是将骑兵分为多路,然后从不同的方向进行冲击,以图撕破宋军的弩阵防线。而如今的火炮,无论是体积还是重量,都要比旧式弩车笨重不少,要让火炮在近距离同时对付三个方向的冲击,显然难度极大。倒是机关弩,由于安装了动力转向装置,可以比较轻松地实现多方位连续射击。
不过众人也明白,火炮的作用并不是近距离交战,而是为参战的士兵提供掩护,又或是远程打击敌人的目标。至于机关弩,本身就是为了对付敌骑批量冲锋而设计的,倘若要机关弩临时变换射击方向,岂不令其杀伤威力大减?不过好在还有步兵枪弩手与火枪手,仅是这两个部队,就可以完全取代旧式的弩车队了。至于大宋的两千骑兵,每人也配有一匣十矢的十字枪弩,以及四副弩匣,其战力也不容小视。即使敌骑冲入弩车阵营,也还有长枪步兵方阵作为最后的防线。
虽然听起来似乎万无一失,但金兵要从左、中、右三个不同的方向冲击过来,还是令人有些担忧的。孟珙到底该如何应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