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2/2)
“内田君您不认为这完全是由贵方自己造成的吗?如果按照签订的协议此时帝**人已经进入青岛了。另外青岛的战事的实际情况你、我都清楚而我对自己的部队更清楚所以我们谈和吧我们没有理由为德国人甚至一些小利益生冲突这也不符合两国政府、经济乃至于军事利益。”
“我会将杨君友好的表示传达到国内。”
杨洪森拉着内田森三在一边低声密语之后友好的握手然后带着人离…开了外交部而杨洪森坐马车至袁府向袁世凯复命。
日本国内的“温和”派对于军方的独断专行极为不满尤其是在造成了重大伤亡的情况下。日本6海军准备一口吞下山东后来现山东太大了他们只能控制几个重要据点因为兵力有限很多地方都无控制他们需要更多的兵力来保证胶济线因为在这一线他们不断遭到袭击。
在岛外围日本用中国人趟地雷的做法再一次让日本政府声誉受损。
海军指责6军就是一群没用的屠夫。
“温和派”表示应当立即停战通过政治手段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这个时候“温和派”开始主导一切。9月3日青岛实现停战9月4日胶济线实际停战。9月5日青岛德军开始准备接受受降仪式。中、日、英三方指挥齐聚。
袁克定这次没有再磨蹭坐着火车到就到了青岛德**人以及德国侨民分批乘坐火车携带财物前往济南北洋军进入青岛与驻守的皖军上官云峰、岳相如换防坚守在青岛的两支皖军师都损失过半能活的那都可以算是精英了。
袁记名下的报纸大肆吹捧着袁克定的丰功伟业全国也在庆贺着中国战区的巨大胜利。而杨洪森乘火车悄然离去回到了安庆结束其在北京近一个月的逗留。
袁世凯很想将杨洪森留在北京当初也有很多人建议其把杨洪森留在北京可是一旦杨洪森真的留在了北京他们却不愿意了杨洪森在北京期间为袁世凯就军事、政治、经济、外交全面谋划而且他在袁世凯继承人态度上支持袁克定虽然袁克定实在是太废柴几乎把事情搞砸但是最后还是完成了临门一脚。当杨洪森威胁到北洋集团即得利益甚至他们的权势和地位时他们绝对不允许这样一个南方革命分子进入他们的核心***中。
既然是未来的“外戚”那还是待在外面吧。
杨洪森与蔡锷相比杨洪森更像是一个全才蔡锷不带兵他就只能赋闲杨洪森不带兵还可以搞经济、玩政治。
袁世凯私下称这样一个人才孙中山不能用他实在是其没有眼光不能将其留在北京实在可惜。
可是说句实话这样的人他也不敢留在身边虽说可以作为打击北洋老臣子的强力扳手但是能力太强再加上外有强军呼应还有美、英、日等良好的背景把他留上几年如果他真的过不了六十岁的坎……
杨洪森走了袁世凯没有多加挽留送行的人不多但却是清一色的政府高官这是袁世凯要求的。
考虑山东的后续问题杨洪森没有选择走津浦线而是走京汉线经陇海转至商邱沿汽车进入回到安徽开始了皖北工作的视察。
袁世凯在山东的问题只上演了半场英雄在杨洪森离开北京后日本人认为障碍已经清除他们开始对袁世凯施压。
苏南、上海本来都要划到杨洪森地盘之中但是日本担心杨洪森势力太大且倾向于英、美遂开始扶持北洋内的亲日派他们把目标锁定了赋闲的段祺瑞身上段祺瑞则说服了老对手冯国璋继续保留苏南、上海同时适当扩大张勋的势力以牵制杨洪森。袁世凯对个这个建议是有意见的因为苏南、上海的部队不足时间长了必会落于杨洪森之手于其被杨洪森抢去不如大大方方送给他。袁世凯心里也打着他的小算盘但又不得不考虑北洋内部的派系间的利益问题。
袁世凯采取折中的意思“拖”这使得其在山东问题上一下子失去了杨洪森这位政治盟友的大力支持没有杨洪森的阻扰在山东问题上日本人处理起来游刃有余负责打捞浮船坞的北洋海军完成这一工作后被日本海军横叉一杠把东西抢走了。北洋海军当然不服气想把船坞夺回来炮舰Vs战列舰北洋完败如果不是外交部极力斡旋就连那几艘炮舰、巡逻小艇、运输船都被日本拿走当战利品了。
在其它战利品瓜分上德国的商船、补给船、工厂设备等等全都归日本另外日本将此战中近6ooo人的伤亡可都计在中**队的头上不但要中国政府支付抚恤金还要支付日本此次出兵的所有军费北洋政府无钱支付日本便强租了胶济线控制住了济南。在军费上日本把英国人一起算了出去这博得了英国人的好感为此英国对日本表现出来的绅士风度极为支持。
中国战区的最后结果是中国夺取了青岛接手的却是日本他们甚至控制了整个山东半岛。
这样一个胜利局面中国人民无法接受北方各地的游行示威很多文人向政府上书虽然有御用报纸但却架不住百姓们的悠悠之口外交部的风向标再次转动他们向日本领使馆试探性的提出了要求日军拆出济南交还的胶济线的合理建议可是日本人却把中国外交人员冲了回去霸道的日本人最后拿出了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租借青岛协议英国政府默许了协议但是美国私下表示了异议再见识到中国民族运动的力量后美国公使将这一秘密协议通过上海的报界公布出去一时全国哗然。
袁世凯所领导的北京政府不得不面对全国的抗议声梁启更是大骂袁世凯卖国从日本出去至香港的孙中山大肆抨击北洋政府号召全国有识之士讨伐袁世凯并且派人游说西南的督军们。
西南的三都对“讨袁”没有兴趣再说袁世凯卖国与他们何干。
政治盟友的重要性在这个时候突显的出现袁世凯需要杨洪森的政治声援。为了安定其心袁世凯与杨洪森实现了上海问题的交割。杨洪森提名社会人民党汪道泉担任上海都督由海路撤出青岛到达上海的上官云峰担任上海警备司令所属皖军第5师改变上海警备师。这笔政治交易完成后杨洪森开始声援袁世凯在安庆表了山东问题的三点意见中心思想就是向美国借款8ooo万钱到后日本滚出山东。
日本人当然不是为了钱只不过中国缺钱他们反对大借款所以拉上了英国人英国现在可顾不了亚洲1o份开始德国在战胜之前可以说是高歌猛进把他们的敌人打的溃不成军。中国这个舞台上真正有实力的只有美国和日本借钱和政治干预是两回事日本想趁欧战控制乃至于吞并中国美国也同样有这个想法8ooo万美元借款加再上南方杨洪森美国资本将汹涌澎湃的进入中国他们将控制中国的各个经济部门。美国经济的强大在大战前的海军竞赛中让日本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外交部积极地谋求美国的借贷诱使美国支持中方。美国金融界对此笔借款极有兴趣尤其是他们成功向杨洪森放贷后金融家认为趁着这个大好的季节同志们应当联合把中国这口金矿承包下来。美国政府却保持着谨慎的态度他们担心过度的刺激日本人会导致中国问题的恶化。
有美国外交官认为“政府不应卷入黄种人的纠纷中。”
袁世凯在外交上缺乏有效的策略一味地寻求第三国的支持不知道利用自己的长处这是他的缺失之处。但是日本有英国人的支持他们之间签有秘密协议英国认为在战争结束前青岛应由日本暂时管理。
中国政府对于英、日协定不予承认并且提出外交抗议。
“中国是参战国且又在中国战区理应交中国接管即使由日本接管也应限于青岛一地。”
英国是准备铁了心的帮助日本取得山东。
日本私下表示他们只要求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并无其他过分的要求。中国虽为协约国实为同盟国其与私下苟和助德国坚守青岛造成日本军人重大伤亡如果不将山东交由日本处理日本数十万将士将越过中朝边界直至中国投降。
英国人退却了他们担心日本真的如此这般遂决定将山东问题交由日本处理。
日本希望战后有一个依据双方遂将这些内容写入了协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