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吃山(2/2)
站起,把出口地也烧一把火。
两头烧越进不了烟。
晓得个屁,这叫虚张声势。只烧一把火,再用茅柴堵起。
出口洞进烟后,进口处也可以进烟了,并且慢慢有烟从出口冒。越是用劲扇,那边的烟越大,扒在洞边一听,里面有声音。半小时后,出口处的茅柴拉开,一只狗獾躺在那里。接着找来树枝往里一探,果然还有一只。
拿回住地后,潘坡地最为兴奋,自告奋勇去拨皮。这种事他熟门熟路,在生产队他是下饭菜,重活、累活都是地富子女的表现。正因为如此,他也确实学到不少本领。冬至后的狗獾皮在供销社可以卖3到4元,对于几个山中流民来说,算是一笔不小的财产。农村青年虽然因为地域局限,知识面比较窄,但是就生活环境而言,适应性和创造性并不逊色。两张皮拿到供销社,仅仅卖了7.2元,这一笔公共流动资金成为再生产的启动金。此前毕思言的1.34元买了盐,肉和火柴,这次他用共同财产的8分钱了一封信,流民们都很理解。其它钱买了一点黑硝,一点黄磷药和两个野兽夹。一场捕猎活动就此展开,采药活动随之而上。
陶渊明构想的桃花源很单纯,现代社会哪里有那种空白?毕思言落脚的林中空地,实际上是有主的地方。由于划定省界,县界的模糊,土地改革中遗留了问题。形成一个三不管的曲线地段,早些年通公路的地方木材大量流失,后来搞起林业管理,先是山林禁止采伐。于是三省交涉地成为敏感地区,谁敢伐一木,多个单位都来罚你。渐渐治住了伐木,加上交通不便,许多林中空地闲置。毕思言给这里取了一名字,他们靠红薯生话,就叫苕园。
类似的苕园不止一处,甚至延伸到了湘西。这些苕园牵起线,在湘西存在一个生点,那里更似桃花源,虽然没有桃花,却有与世隔绝的桃人。这些桃人到底源自何时何地,谁也说不清楚。既不是梦中幻影,也不是神仙地府。有人从那里路过,看不出端倪。即便进得山去,也决不可能到达挑人的居住地。
桃人有的外出,却从不暴露身份,决对没有客死他乡的异鬼。就是这个桃人的称呼,也是毕思言进去后才得知,外人谁也不知道。根据他的回忆,桃人的习俗非常原始,而生活方面与现代并不脱节。这都是那些外出桃人的功劳,是他们考察并且交易的结果。我们要是換一个思路,称其为野人一点不过,或者说他们知道外面,而外面不知道他们。这与毕思言落脚的苕园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山,或者在林木之间只要一步走错,即使离那里不远了,也会越走越远。况且桃人并不会定居,他们有着灵异的感觉,这也是避开世人的重要因素。
毕思言进入挑人区纯属偶然,不是他的主动性或运气成分,而是有桃人为他引进,并且志在必得。艳福所至,想避也避不开。那是他顺着苕园一线,追踪药材,又遇到麻烦,身不由已。这些都是后话,这之前他的苕园已经办得有声有色,而且准备接来安晓芝。其它光棍也迫不及待地想找老婆,只是老大没动,谁也不敢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