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直排轮滑(2/2)
8年代的上海街头,实在是轮滑者的天堂啊,汽车少,基本是自行车,大部分的柏油路面,不适合还是铁轮的国产双排,而具有弹性的聚氨酯轮直排没问题。几天后,适应了新装备的同们,跟在姜斌屁股后面成一纵列地在人民广场穿梭时,引起了轰动和围观。
不如做个轮滑专卖或者国内加工?很快姜斌放弃这个念头,专卖的话,国内没多少人买的起,双排的都很少有人拥有,别说美国进口的直排。国内生产呢,暂时还不具备这个生产力,特别是轮子,终不能为了双轮滑还要开家化工厂?唯一最简单的办法是把姜斌自己当做工厂来生产。
回家后还是问了下老爸,姜克俭倒是很有兴趣,他小时候也是个旱冰高手,拿着直排在小区里玩了,赞不绝口:“这东西倒也不难做,就像你说的,难就难在轮子了。不过可以找工厂代工,这生意我来弄吧,最近东北开始玩兰花了,很多做服装的都改行做农民了……”
扔给老爸做也好。姜斌找来一些原厂的设计图,根据后世的改进方案和现在的国内工艺水平重新设计了一下,特别加上了自动刹车。
一家人讨论后,决定这次工厂放在郊区开设,归姜克俭主管,姜克俭取了个名字,就叫“风火轮”……公司总部仍然设立到香港,这样就算外资企业,享受优惠是次要的,主要是为了方便,外资企业在各方面都被优先考虑,招人啦、占地啦、水电配套等等。
在香港开公司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很方便地外销。国内企业要外销产品的话,还需要通过外贸局的各种机构中转,不是一般的麻烦。后来有改进了,但现在等不得。这种生意很快就有人模仿了一起做,姜斌也没有轮滑专利,最多也就抢了个刹车系统而已。
几个月后,国产的直排出来了,标价很高,是双排的三倍,国外价格比Rllerblade的低一半,算下来差不多。通过同们的互传推广,很快就有溜冰场开始进这种新型的旱冰鞋,一传十十传百的,销售业绩日益增长。
姜斌拿了5万港币出来做这个工厂的投资,还是占了6%股份,姜克俭管工厂,拿2%,香港仍然给严怡君代,也是2%,不过这次姜斌终于走到了前台,虽然不好意思支取工资。没关系,几年后这家公司就成为发展规模最快的的运动器械生产商了,分红不少。
国外的销售从香港开始,慢慢地扩张到台湾、东南亚,最后在日本获得了最大的利润。由于所有的部件都让其他工厂代工了,姜克俭的工厂仅仅是组装包装而已,产量非常之大,加上价格便宜,虽然在日本很快出现了类似的制造商,但第一桶金已经被姜家挖走了,还是很大的一桶。
美国的Rllerblade这时候还在使用直销战略,而姜家的公司已经和大部分体育用品商店签订了代销协议,产品很快打到美国本土。用姜斌的销售战略,严怡君派人在各大旅游城市开了专卖店,专门销售直排滑轮和相关的衍生品套件,并且用专卖店的名义举办各种活动竞赛,推广了这项运动的同时,进一步刺激了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