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风云动(2/2)
赵千栋前世对历史大局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上的那点东西,而教科书对这一段历史的记述,无非就是满清王朝如何如何丧权辱国,如何如何腐朽没落,帝国主义如何如何瓜分中国等等等等之类皮毛的东西,至于再具体一点的东西,就乏有所陈了。如果赵千栋多这段历史能有再详尽一点的了解的话,那么他就应该知道此时的辽东,就是一个鼓胀欲裂的火药桶,而他自己恰恰就坐在这个火药桶的旁边。在这个至为敏感的时候,只要一点点的火星迸现,估计立刻就会引发一场大爆炸,而在这场惊人的爆炸中,赵千栋这个身处漩涡核心的金州海防衙门从五品记名同知,不是被炸个粉身碎骨,就是一冲九天、闻达天下。
奉天府去往复州的官道上,一辆红绸罩顶、双驹并辔的马车飞快的向南奔行。宽敞的车厢里,面色忧郁的贝子郎邺屈膝坐在紧挨着窗口的位置,时不时用手中的丝帕抹一把额头渗出来的汗水。而在他的身后,容貌秀丽的晴笮侧卧在一方锦被上,面无表情的翻看着一本页纸已然泛黄的书册。
现如今的郎邺就像是一只爬在热锅上的蚂蚁,那种火烧火燎的感觉,让他连安坐一刻的耐性都欠奉,如果可以的话,他甚至希望能一眨眼飞到金州,飞到不久之前才刚刚结拜的四弟身边,用最快的速度敦请他出面,将辽阳迫在眉睫的大祸消弭干净,从而救自己于危难。
郎邺早就想到了,自己勾结几个日本商人,在金州、旅顺一带海域从事走私贸易,而后通过广和、宜丰两号出货以牟取暴利的事情,是铁会出问题的,新上任的盛京将军不同于原来的裕禄,而他手下那些人,显然也不可能与原来盛京各地任上的官僚一摸一样,当初的辽阳府,从知府到总兵,只要有银子,即便是有天大的事他们也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现如今这种情况已经起了彻底的变化,过去的好日子注定要一去不复返了。
当然,郎邺虽然之前就想到了自己的处境非常不妙,但却没想到厄运会来的如此之快,身为辽阳府总兵的赵晋先迟迟不往辽阳赴任,而在这个节骨眼上,辽阳府衙就对他的两家商号下手了。就在三天前,包括辽阳府知府齐树栋、通判付定国在内的十几个辽阳府官吏,被盛京将军府的一纸官文全数罢免,着押赴奉天待查,随后,还没等各方反应过来,辽阳城内的数家洋货行就被官府查抄一空,各家货行连同相与、掌柜、伙计在内,悉数被下了大牢。郎邺因为身份特殊,再加上当时不在辽阳城内,故此逃过一劫,暂时没有变成那监下之囚。
现在的郎邺,真可谓是惶惶然如丧家之犬,他感觉到如今能够挽救自己的人,只有那个在金州赈灾的赵千栋、赵四弟了,他一个区区的金州从五品记名同知固然算不上什么,但是他老子却是真正握有实权的人,只要老头肯说句话,辽阳府那边的府衙怎么也会卖一个面子的。
与郎邺的惶恐不安相反,侧卧在旁边的晴笮现在可谓闲适的很,正如赵千栋之前所猜测的那样,她这个所谓的“族妹”,其实与郎邺没有任何关系,他们之间说到底不过是商业上的合作伙伴罢了,广和、宜丰两号进出的货物,绝大部分都是从她手里拿到的,至于说她的真实身份,那就复杂的很了,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够说的清楚的。
此时晴笮所看的书,是一本《诗林广记》,不过从她时不时瞟向郎邺的那两道轻蔑目光里,便可以看得出她的心思并没有放在书中的唐诗宋词之内。
虽然是一介女流,但晴笮对辽阳城内所发生的一切,却有着更加透彻的看法,她相信,无论是盛京将军府对辽阳官吏的惩办,还是对大量洋货行的查禁,肯定都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简单,至少,其目的绝不在于整治郎邺这么一个过了气的满清宗室贝子,否则的话,就凭现如今奉天城那副兵马齐集、风声鹤唳的样子,他别说出逃,能离开家门半步就已经是托天之幸了。
晴笮看来,这应该是赵晋先在背后推动演出的一场大戏,而在这场戏份里,他至少能够一举三的:首先清除了辽阳治下那些旧有的官吏,同时为自己的上任树立虎威;其次,通过查抄一个个的洋货行,筹集银两,以资将来募兵之用;最后,为他自己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同时,又能顺利的控制住辽阳仕商。至于说郎邺,哼哼,他在这其中恐怕连个当配角的机会都没有,老奸巨猾的赵晋先只不过是顺手一带,就把他给扫地出门了。
这段时间,晴笮都在暗中观察刺探赵家父子的动向,在她看来,这一对父子显然是“野心不可谓不大,所图不可谓不深远”的枭雄,而她自己在盛京活动的目的,除了经商以及刺探情报之外,剩下的另一个重任就是寻找类似的枭雄式人物,“以资收为我用。”
故此,晴笮这次随同郎邺前往金州,与其说是去寻求赵千栋的救助,还不如说是去尝试着拉拢他的,而在她从奉天出发之前,一份电报已经悄无声息的发往了金州,在那里,有一位名叫田助的人,将会为将她打点好前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