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官渡鏖战(1/2)
张帅与虎豹营众兄弟一起随着张颌进入了袁军的营寨,各自打着不同的主意。在继续交代张帅北上的事宜之前,先将曹*与袁绍这边的事情做个简要的介绍。
在张帅等人走了之后,曹*便在许褚的护佑之下,骑上了战马。现在,曹*的心情,比起来时,要平定了许多。虽然战争还没有结束,曹*也不能预见到底要在猴年马月才会平息战争,但是,曹*对于战争的前景,开始充满了乐观和信心。最初,这种信心,只是一种盲目的自信而已,其实曹*本人私下里也觉得与袁绍的对战,结果难以估计。现在则有着微妙的变化,曹*得到袁绍后方一些公孙瓒之前的残余部队的投靠与支持,声势要比之前雄壮了许多。
“全前进,官渡就在脚下!”
曹*照旧宝剑一挥,为大军指明前进的方向,同时也是为了整肃军队,不至于各自行事。曹*剑指西南方向,然后自己驾着宝马走了开去。
众将担心路上有埋伏,劝解曹*走在正中,曹*笑道:“袁绍如有此智,我等早已命丧黄泉”
众将一想,事实的确如此,随即大笑。
果然,一路之上未见任何的伏兵。袁绍大部带着数万之众,为给颜良文丑复仇,尾随曹*后尘狂奔而来。曹*仍然命令徐晃曹洪断后,抵挡袁绍追击之师。其实,曹*这个人选倒是选对了,徐晃和曹洪二人对于曹*忠心耿耿,更兼都是勇猛无敌的将领。尽管徐晃曹洪骁勇,更兼刘晔有谋,但无奈兵力稀少,怎挡得住袁绍愤怒之师?所以,袁绍的追击,反倒使得曹军行进更迅,不过,徐晃也并未得到将领要死守,只是掩护大部队和百姓转移而已,所以,只要能使得损失最少,便是已经取胜了。在生死面前,士兵又怎么会在意自己的腿软脚酸。
在徐晃等将的掩护之下,曹*大军得意顺利的前行。当徐晃本部大军到达阳武时,徐晃将军抓到袁军的探马,经过软硬手段,从袁军探马口中得到军情,探马道:袁绍正从邺城押送大批粮草,目前正从邺城出,在前行的途中。为了不引起曹军注意,这些部队抄小路赶往前线。袁绍为保险起见,还将粮草分批押运,且派遣了好几位将领主持此事。淳于琼,韩猛,祝臂等将都属此列。祝臂,韩猛二将,行动最早,日前已经距离武原很近了。徐晃部将劝说徐晃谋夺兵粮以充军资,这事关系重大,徐晃不敢擅自做主,派快马把这一消息报告给了曹*。
此时的曹*正与曹仁副将史涣商议军事,得知这一消息,心中大喜,便欲亲自前往阻截袁军,夺取粮草。荀攸阻止道:“主公神武,韩猛等将有勇无谋,无须主公出马。更兼袁绍倾城而来,大兵压境,主公怎能离开?如今之计,遣一智勇之将前去,即可大获全胜。”
曹*问道:“何人可当此任?”
荀攸道:“莫若徐公明!”
徐晃,字公明,古时的人喜欢称“字”而不直呼其名,这是一种礼节,也是表达了尊敬之意。
“就照此办理吧!”曹*对于荀攸的建议表示完全的认同。徐晃现在军中担任要职,但也只是被曹*当做一般猛将使用,未曾独领一军,独挡一面;曹*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以及鼓舞曹军士气,当即命令文官草拟文书,封徐晃为偏将军,尚布匹十卷。
文官写好封官文书,曹*一面遣人投递到许都报告给汉献帝,一面遣人命令徐晃曹洪二将绕过敌军追师直取祝臂。
军使走后,曹*便又接着和史涣聊起南方军情,以及粮草事宜。
史涣此来,是奉曹仁军令,押送粮草前来支援前线。本来,在徐州这个地方,物产丰富,稻香四里,极为富庶!可是几经战乱,尚未得到修整,曹*刚从此地离开,时间不及半年,哪里会有粮草支援前线呢。曹仁记挂前方战事,时刻命人探听消息,前些时日听说曹*斩杀颜良,却因为没了粮草,又要防备黄巾余党,以及袁绍刘表等人袭击许昌,只得退兵;曹仁听后,暗自顿足慨叹,随即从军中分得部分粮草遣史涣运抵北方。
曹*见到史涣前来,心中大喜。后来听说孙策并无北伐之意,也就对于南方事宜,放了心。随即命人带着书信回禀曹仁,并嘉奖曹仁忠君爱国。史涣本是个有能力的人,年少时做事也颇有侠气,闻名乡里。今日,见到曹*派遣使臣回禀曹仁,知道曹*有留用之意,于是请命道:“丞相,史涣斗胆,请命留在官渡,为丞相效力。”
言罢,注视着曹*的动向。曹*见史涣是个懂事之人,也颇明白自己的心意,不像那朱灵等人,心中欢喜,便欲托付大事与他。
“哎!”
曹*嗔道,好像并不答应史涣这一请求。史涣不知道说些什么方好,眼巴巴地盯着曹*。正不知如何是好,只见曹*走进身来,弯下腰去,握着史涣的手说道:“我有大事将要嘱咐于你!”
随即在史涣耳边说了几句,史涣躬身退出。
史涣走后,曹*命令士兵就地起锅造饭,打算吃完便接着赶路。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有士兵慌忙跑进帐内,禀告消息,称:“袁军大队人马正往我军赶来,上书‘袁’字大旗”
曹*呵斥道:没出息的东西,何至如此慌张!
士兵怯生生地说道:“袁军浩浩荡荡赶来,绵延数里,我军人困马乏,如何对战?”
“你且退下,我自有道理!”
对于这么一个士兵,曹*是不愿意浪费自己的口舌的,因为有些军级大事,说与他听,或许便是对牛弹琴,对方并不能听懂。曹*随即传令数十位有头有脸的将军,谋士,参加会议。
当时,郭嘉正在军中,也在受邀之列,来到曹*帐前,先进言道:“敌军远来,气势如虹,我等宜避其锋芒,待对方懈怠之后再图进取!”
曹*为难道:“敌军近在咫尺,如何能躲避?且河内百姓数万人众,千里迢迢走到此处,如若被袁绍掠去,必受屠戮,奈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