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1/2)
林天朝那狱长吏意外的看了看,道:“不错,倒是有几分修养,呵呵,比你们大人强多了!”他说后半句的时候,面戴揶揄,显然是在调侃刑恕。
狱长吏连忙鞠躬作揖,口称不敢不敢,显得谨小慎微。
刑恕尴尬的满脸苦色的官袍衣袖擦汗,他已经被惊出一身冷汗了。
刑恕作为刑部尚书,地牢里的残酷刑法有哪些,他自然再清楚不过,遇到大犯、要犯,他甚至会一连一天待在地牢,一边看了狱卒们上刑,一边在旁问案。
当然他是个文官,他所擅长的也不是各种刑法花样,他所精通的是罗织罪名。
他年轻来开封参加科举时,一日无聊游逛书市,偶然在一家旧书摊上发现了一本唐朝酷吏所编撰的《罗织经》,当即颇为好奇,便花了些钱,将书买了。
回到客栈,便急不可耐的翻开阅读,这一读就是一整夜,他从刚开始的惊惧莫名,冷汗直冒,到后来的心颤兴奋,如获至宝。
他觉得他偶然之间所购买的的这本书,给他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的大门,他觉得这扇门后的景致,是那么的真挚圣洁!这里面没有谎言、没有欺骗、没有一切不切实际的说教!
他迷恋这本书里的道理,他欣喜若狂的庆贺自己得到了智慧,但他只能将这种欢喜压抑在心底。
是的,他不能将这一切表露出来,因为这与圣贤的教诲是截然相反的!
那一届科举,他考上了,从此入了仕途,但却并不如意,因为他仍恪守着温良恭俭让的训诫,然而他错了,他在这开封都城,一下就干了近十年的小吏,不过是由从八品升到了从七品,速度可谓像是蜗牛在爬一样。而与他同时考中的那些“同进”,则品级都比他高。
他心头不忿,后来才悟了,是他自己读书都傻了,圣人不也尊尊教导,说要懂得权衡、权量吗?
于是他变了,他不在恪守什么温良恭俭让的戒条,当然他仍然需要这些做掩护,他的心开始活络起来,他开始关心朝政,开始揣测官家的喜好……
在赵顼继位不久,便屡升王安石后,他没有心存嫉恨,而是看到了机会,他想方设法的了解王安石的政见,并且以此推敲官家的心思。
在王安石入朝堂而遭到旧派官僚抵制的时候,他知道机会来了,还没有资格进朝堂议事的他,竟然奋笔疾书写了一篇力挺王安石的檄文!
他于是由此入了王安石的眼界,在他温良恭俭让的外表下,内藏着刻意的迎合、隐晦的奉承的毒药。
于是王安石被欺骗了,他信任刑恕,深深的信任!他甚至不止一次的在官家、同僚面前说:锦上添花容易,而雪中送炭艰难,刑恕就是给我雪中送炭的人!
王安石此人看人的眼光,向来为人所诟病。苏轼、司马光固然不说,就连赵顼有时候,也对王安石用人感觉到心虚。
刑恕于是得到了重用,不多久,就升任了刑部尚书,成为了变革派的一直重要力量,而他在这个职位上,尽情的施展了他的才能,他所构陷的案子,每一例皆是铁案,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一个个旧派官僚就在他手里被贬的贬,降的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