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师弟,你着相了(2/2)
只因在寺庙之中若是论起名气,十二岁便领悟佛法真谛,开始改穿月白僧袍的悟道在广法禅寺之中可谓是尽人皆知。
因此,悟道受到了周围行走的僧人们的热情礼待,并逐渐的围绕着悟道形成了一个人圈,将悟心排挤在外。
不过悟心的心中并无任何不满之意,一来是因为悟道如此才华横溢,确实应该受到这样的礼遇,二来两人良好的关系也很难让他生出不满,三来则是悟心九年如一rì的钻研佛法,对于名利早已看的极淡,这却是最为主要的原因。
如往常一样,随着悟道被众人簇拥着来到**堂,原本清净安宁的堂内便变的略显吵闹起来,只因堂内的僧人看到悟道前来之后,皆急忙起座相迎,并趁机问询一些自己对于佛法的疑问和碍难之处。
这是惯常的事,悟道名声在外,佛法jīng深,对于佛经义理的理解更是远远超过堂内的诸多僧人,即使是堂中一些已经明悟了佛法真谛并修炼出佛家真气的佛门修士们也不敢说自己在佛法的领悟之上超过了悟道。
这种吵闹一直持续到空慧禅师的到来,才消止下去,而堂内的诸僧也急忙按照辈分盘膝坐在了坐席之上,并安静了下来。
虽然悟道名声极大,但是由于辈分最低,便也只能与悟心坐于最后,而位于最后一排的五个蒲团,也就是悟字辈的五位弟子也只有悟心和悟道坐在了各自的坐席之上,而前面的三个坐席则空空如野。
说起广法禅寺的悟字辈弟子,似乎对应了广法禅寺的rì落西山,可谓是人才凋零,算上被高僧带来的悟道和被捡回来的悟心,满打满算也不过只有五人。
大师兄悟渊由于要负责寺内的打扫工作,因此被住持特许不必前来参加早会,二师兄悟明负责为寺内访求香客,由于常常不在寺内,也很少参加早会,三师兄悟法则负责为山下的百姓驱除毒虫猛兽,也被特许可以不来参加早会。
故常住寺院之内,并无任何琐碎事务的悟心和悟道,便是悟字辈弟子之中前来参加早会的唯一两位成员,也总算是为悟字辈的弟子保全住了脸面,不至给人以散漫的印象。
空慧禅师是寺内的讲经首座,专职负责为寺内的僧人们讲授佛经义理,地位极为崇重,威严也自深隆,且每十rì才会出席早会一次,其余时间都是由他的弟子讲经大士明理主持,故在座的僧人看到他落座之后都急忙收心宁神,并专注的看向了他。
空慧禅师落座之后,惯常的扫视全场,看到每位僧人都极为认真的看着他,满意的点了点头,接着他看到了坐于最后的悟道,又满意的点了点头。
然后空慧禅师不再耽搁时间,先是轻敲了身前的木鱼一下以集中众人的注意,接着便开始讲解起大乘经典《维摩诘经》中的一段经文的释意,并解说了一些自己对于这段经文的理解。
jīng妙但是难懂,这是悟心对于空慧禅师讲解的佛法的第一印象,也是唯一的印象。
虽然空慧禅师已经将佛经讲解的十分浅显,悟心更是通读过整部的《维摩诘经》,但是却仍然难以悟透这段经文之中所蕴含的玄奥佛理。
这也是困扰许多一心求佛,修习佛法之人的最大难题,这种明明知晓其玄奥,但是却不得其门而入的感觉很容易让人生出烦闷之感,并兴起放弃的念头。
不过悟心并没有烦闷之感生出,也无放弃之意,而悟心如此淡定的表现却并非他天xìng开朗,而是因为他的身旁有着悟道的存在。
其实悟心并不是愚笨的人,相反,他这个人不但聪慧而且还十分的勤奋,rìrì阅览经书更是为他打下了深厚的佛法基础,只不过他并没有悟道那样对于佛法的敏锐嗅觉,无法更上一层楼罢了。
因此,一旦有人可以适当的点醒他,对症下药的为他解释一些佛法义理,悟心便立即能够将自己所悟的佛法之中的一些不通之处相互串联,生出通明之光,明悟佛经之中更深层次的道理。
而悟道便是这样的人,他一直在为悟心指明前进的方向,九年来悟心虽然进步缓慢,步履艰难,但是却一直在向着佛法真谛这扇大门迈进,也许某一rì,悟心便会跨过这道门槛,生出佛家真气,正式成为佛门修士。
当然,这并非是悟道对于佛法的见解已经全面的超过了作为讲经首座的空慧禅师,之所以会出现之前所说的情况,只不过是因为悟道的讲解更加具有针对xìng。
毕竟空慧作为讲经首座,于早会之上讲经针对的乃是在座的所有僧人,他不可能只针对一人的疑难去讲解。
而在座的僧人涵盖了广法禅寺三代的弟子,个人对于佛法的修持程度自然不尽相同,这样一来,空慧的讲解之中不可避免的便会参杂一些高深的佛法义理,而佛法修持尚未登堂入室的悟心,听取这样的高深言论,自然会生出艰深难懂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