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三大教—道门(2/2)
道家哲学不同于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xìng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dú lì自存的zì yóuxìng,而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xìng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道家重视人xìng的zì yóu与解放。一方面是人的知识能力的解放,另一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前者提出了“为学rì益、为道rì损”、“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认识原理,后者提出了“谦”、“弱”、“柔”、“心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来面对世界。道家讲究“人天合一”、“人天相应”、“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虚心实腹”、“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法于yīn阳,以朴应冗,以简应繁。”等等。
道家主张“齐物”“逍遥”,对万物的态度是“无所恃”。在庄周的《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有所恃”的,大至鲲鹏,小至蜩鸠,都需要凭借一定的外部条件才能活动。而他的最高境界是“无所恃”,这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道家从维护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在经济理论、社会实践方面创立了“人本”的思想观点,主张通过维护每个人的个人利益来达到社会的和谐繁荣,道家尖锐批判了以天下为根本的政治观点,认为这是“悉天下奉一身”的罪恶表现,在社会制度上主张以维护私有制的利益促进社会的“大同”,这跟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私有制度有所不一样,道家的观点是以私有来促公有。道家主张不损害个人利益,也不能侵犯个人利益,只要每一个人的利益得到应有保障,每一个人的个人利益不受到侵犯,甚至包括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的利益不受侵犯,把不受侵犯的个人利益加在一起就是社会的利益得到保障,只有每个人的利益得到了保护,整个国家才能是真正的繁荣。道家的这种思想对今天的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了卓越的作用。
对道家的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道德经》的开篇,结合一下该书的成因,我们就能知道,老子心底还是希望给碌碌无为或者忙碌妄为的人一点指点。
什么是常道?常道就是驱动万事万物运行的力量,它无法解说原理,只能以心体会。可以解说原理的就不是常道。
什么是常名?常名就是事物的实质。“非常名”是指物之指,并非是所指之物。
人和动物野兽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心智,而动物只有yù望。心智的发展带来了衡量道德价值的判断力(儒家),和破除人类中心论,到达万物齐一,天人合一的境界(道家)。人类是地球上现存唯一有思考能力的生物,这样给予人类一种大局观,打破人类原有的认知限制和人造价值观念,上升到一种大气的世界观上,去俯视万物和自然,从而感悟道无所不在。
随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就是在说名:
在天地混沌之时,无“名”可言,而等到“名”出现了,也代表了万物的诞生。
再后,常无yù,以观其妙;常有yù,以观其徼。就是无为。
单纯以yù望驱动行为,那和动物没有区别。所以,要经常忘记动物xìng的驱使的yù望进入理xìng淳朴的状态(道家这一点后来发展成为jīng深独到的养生术,堪为国学jīng华之圣);但也不可完全脱离实际,常在yù望显然的时候,自我观察,这样才可以明白yù望的xìng质(简单来说就是体验无yù与有yù的义理,明白人之常态)。
老子主张出世,是为了让人们明白,学会出世才懂得入世;同样,入世才能懂得出世。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功成而弗居,才算万代功名,如同天地恩德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