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天上掉馅饼(1/2)
() 英廉这个人不简单。
他出生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本家姓冯,汉军镶黄旗人,从小聪明伶俐,知书识礼,奋发上进。雍正十年(1732)中举,历任笔帖式、江南河工学习、淮南府外河同知、户部侍郎、刑部尚书、正黄旗都统、协办大学士、直隶总督等职位,在朝廷中极有分量。
此人虽然在官场上顺风顺水,位高权重,不过在生活上,却是不尽如人意。他的儿子和儿媳结婚没两年就死了,只为他留下一个孙女儿。眼看着孙女儿一天天的长大,英廉这些rì子是一门儿心思地想为她找个好女婿。
条件自然不用细说:首先必须要帅,其次肚子里必须有点墨水,人品要好,再次,家里要有点背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必须是满族人。
那时候还不允许满汉通婚,虽然大清律法上没有明确的规定,不过满洲人数百年来都墨守着这套成规。其实,如果你硬要结婚也没人拦着你,不过你需要上交一样东西,一样你绝对舍不得的东西。
头!
怕了吧!
最终,还是我们可爱的老佛爷在近代才废除了这条制度。她宣告天下:结婚去吧!于是乎,天下大通!
英廉为了照着孙女婿可是没少花心思,不过这万中无一的如意郎君可遇而不可求,不是他着急就能着急的来的。
英廉瞧不上那些个八旗子弟,这些纨绔只会靠着祖辈的‘福茵’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安逸生活。他们没事儿就打打茶围,蓄蓄画眉,要不就是去赌博、斗蟋蟀、放风筝、玩乐器,泡茶馆,一天到晚无所事事,不务正业。他是绝对不能让自己的宝贝孙女儿嫁给这种人的。
英廉是刑部尚书,要经常去紫禁城内办公,因此,也就时常能够经过西华门附近的咸安宫。他对咸安宫里面的学生还是有些好感的,虽然里面的青年纨绔居多,不过相对与外面来说,已经好处很多很多了。怀着这种心思,他便时常道咸安宫官学里面转悠,希望能够碰得上那个让他称心如意的孙女婿。
这一天,英廉又前往咸安宫,和学校里面的老师们闲聊了起来。一位老师无意中说起前些rì子袁枚来到咸安宫的事情。
“什么?!你说袁枚来过?!”英廉对袁枚非常地欣赏,不由自主地问道。
“是啊,就前两天的事儿!”老师答道。
“他来这里干什么?!”英廉问道。
“他来找和珅,还给他题了首诗,对他大肆夸奖了一番!”老师回忆道。
“和珅?!是咸安宫的学生?!袁枚还给他题了诗?!题得什么诗?!”英廉听了十分地好奇,问题连珠炮也似地堆了上去。
“袁先生夸赞他的才学,说他‘少小温诗礼,通侯及冠军。弯弓朱雁落,健笔李摩云。’此人在咸安宫内的确是数一数二的,不仅为人谦和,学习也十分努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师毫不吝啬对和大人的溢美之词。
“咸安宫内竟有这样的人才?!快叫过来给我看看!”英廉听了十分地兴奋。
和大人一听老师叫他,连忙赶了过去。刚一进屋,就跪在地上磕了个头,恭恭敬敬地道:“不知先生唤学生前来,所为何事?!”说完,仍是低着头,跪在那里。
“起来,起来,来,站着说话!”英廉一见和珅,心里更加高兴了。
这小伙子帅呆了啊!
“既然英廉大人要你站起来,你就站起来说话吧!”老师在一旁提点道。
英廉?!
和大人心里不由一惊,英廉的大名在京城内可谓是家喻户晓,如雷贯耳啊,响当当乾隆爷身边的大红人,谁人不知,何人不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