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忧郁不言愁,回看《早春二月》(1/2)
() 少年忧郁不言愁,回看《早chūn二月》
天街细雨润如酥
小桥流水任波抚
吴侬软语捣衣声
世人心醉在姑苏。
……其实,我至今仍没有到江浙一带去看那人间天堂般的小桥流水,并非遥远,亦非不喜欢,皆因心中有病,病自少年时,三十多年前的事了。
“像你这貌似江南风流书生外形,但骨子里却有着西北豪放个xìng的人,不喜欢也不足为奇吧?”,
“不是,我很向往那些地方,想起来戴望舒的《雨巷》,就更加想在雨天撑着油纸伞,去寻找那带着丁香般幽怨的姑娘。尽管是无病呻、吟,但那种氛围是的确想体会一下的,否则便白白地被他的诗所迷惑若许年了。”。
“试想三十多年前,你一个轻风都能吹倒的柔弱少年,清秀间透着莫名的忧郁,又时常去画那些修竹和兰草,并总喜欢在月下望空兴叹,仿佛一个多愁的小才子,倒是和那里的景致十分相合,怎奈你到如今都不肯过去看看,不知道那美景哪里得罪了你?”,
“没有得罪,即使得罪了又奈何?只因看了几部小说,加之后来电影的深加工,更加对那小桥流水心存疑虑,怕一投入其中,便会被三十多年前的感受唤起旧伤,难免在美景中失落和伤怀。”。
“什么样的书让你如此刻骨铭心般地忧郁不止?他有那么大杀伤力吗?”,
“不是书的错,更不是作者的错,而是年龄的差异,在我那个年龄,不该去看那种令人难以接受的压抑,一个时代搁浅后不久,新、cháo再起,而新的一代却是以新的角度去看待,认识和感受自然不一样。”。
“既然如此,又何必去看呢?”,
“看了后悔,不看更后悔,只是年龄再退后些也许会好点儿。”。
“就说电影吧,更jīng练些,好的电影往往对原著是升华,”,
“说的不错,正是电影和原作对上号,而且声情并茂,且画面尤为刺痛人心。”。
“还是说作品吧?”,
“人们一提起左联烈士,便以英雄作者冠名,但我看到的是作者从寻找到思索再到痛苦的挣扎,最终到了爆发,但他把压抑留给了一个不该在那个年龄接受的少年——我。”。
“谁?左联五烈士之一吗?”,
“是的,柔石的《二月》,被改编成电影后更为响亮的名字《早chūn二月》。”。
“就是那部描写冲锋的战士,无辜可怜的孤儿,年轻无奈的寡妇,热情赋予追求新思想的年轻女子,以及各有主义的所谓新式公子们,并那个死气沉沉而又随风转舵人云亦云的扭曲时代的中篇吗?”
“小说主人公萧涧秋心存人xìng的良善、追求高尚,一心想有所为,虽无救国之志却有助人之心,他在不断寻求纯洁的道德和完善的理想,但却处处受挫,以并非爱情的自我牺牲想去拯救可怜的文嫂,结果导致名誉遭毁,真正的爱情也几乎断送。”
“这恐怕也是小知识分子在当时社会中的一种无奈的挣扎方式吧?总算是在抗争,”,
“文嫂的上吊,和幼小穷苦学生的辍学,使他的理想和追求彻底清醒,他必须先失望,然后在醉梦中醒来之后才明白,他即使可以顶着全镇诽谤的压力娶文嫂救一家穷苦,可天下穷苦之多他救得过来吗?文嫂的死使他彻底明白他的所谓善举是狭隘的和软弱无力的。”。
“婚姻往往不是爱情,无奈的婚姻更是对爱情的否定,文嫂的死似乎还回了萧涧秋的清白?那些曾经暗地中伤他和文嫂的人居然为了文嫂的死又突然转脸来共同歌颂二人,一个是正人君子,一个忠贞烈女,可悲到极点!”,
“可悲的时代,可耻的群体,小人之心,小人之口。用肮脏的道德标准去衡量道德,用无耻的准绳去要求善良的行为,那种扭曲实在是让人无法接受,连骂的力气都没有,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去骂。”。
“难为你一介少年,看了这么沉重的故事,又要做不属于你那个年龄的思考,忧郁也是正常的,不要看起来像是很在乎的样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