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侠小说史论二(1/2)
() 作者:叶洪生
四、民初武侠小说大势与流变
诚如以上所述,自唐人传奇“用武行侠类”作品树立了文言武侠小说典型以后,千余年来,发展甚少;至清代始较侧重技击、功法及师承门派。但因受“文字障”所制,毕竟未能突破晚唐窠臼。而宋人话本则不然!从它口中绽放出的“武侠”蓓蕾(白话短篇小说),几乎每一时代都有所创新;由短制而章回而长篇,由公案而神怪而侠情。通俗文学因之波澜壮阔,普受大众欢迎;虽然良莠不齐,江河挟泥沙以俱下,却无碍于“武侠”杀入民国,形成小说类目后的发皇与茁壮。
民初十年(一九一二──二二年),武侠小说先是不拘一格,多方表现,长、短篇兼制,文言、白话并存。例如:
──文言作品,有林纾《傅眉史》、《拏云手》、《鹰梯小豪杰》、钱基博《老镖客》、《甘凤池》、许指岩《南阳女侠》、王西神《游侠别传》及苏曼殊《焚剑记》等;而李定夷《霣玉怨》则又系哀情小说而含有武侠者。
──白话作品,有陈冷血(景韩)《侠客谈》、赵苕狂《江湖怪侠》、《太湖女侠》及李涵秋《绿林怪杰》等;而李氏《侠凤奇缘》与叶小凤(楚伧)《古戍寒笳记》则又系社会小说而含有武侠者。
如果说清末侠义公案小说是得益于皮黄(即京剧)与说书的推广,那么民初武侠小说则要感谢报刊等传播媒体的宣扬。就手边可查考的文字资料记载所知,报纸如《申报》、《新闻报》、《民权报》、《时报》等“副刊”以及《晶报》、《chūn声rì报》、《星光》、《天韵》等“小报”;杂志如《民权素》、《小说海》、《小说大观》、《小说时报》、《小说丛报》、《小说新报》以及《礼拜六》、《星期》、《武侠世界》等等;或多或少,或文或白,均曾刊载武侠小说。
一九二○年代重要武侠作家举隅
大约在民国十年(一九二一)以前,中国文坛仍是“鸳鸯蝴蝶派”小说的天下,武侠小说侧身其中,不过用来陪衬而已;其后则逐渐得势。当时南方以上海为大本营的文人、学者及作家、名流皆因各种怀抱而相继投入武侠创作行列;由是百家争鸣,汇为繁响。粗略统计一九二○年代的武侠名家及书目(间有入卅年代者),即可谓洋洋大观:
(一)向恺然:《江湖奇侠传》、《近代侠义英雄传》、《玉玦金环录》、《江湖小说传》、《江湖异侠传》及《江湖怪异传》
(二)赵焕亭:《奇侠jīng忠传》正续集、《大侠殷一官轶事》、《英雄走国记》、《双剑奇侠传》、《惊人奇侠传》及《剑底箫声》等──为二十年代唯一的北方武侠名家。
(三)李定夷:《尘海英雄传》、《僧道奇侠传》及《武侠异闻》等。
(四)张chūn帆:《球龙》、《天王老子》、《虎穴情波》、《烟花女侠》及《风尘剑侠》等。
(五)陆士谔:《三剑客》、《飞行剑侠》、《八大剑侠》、《七剑三奇》、《白侠》、《红侠》、《黑侠》及《雍正游侠传》等。
(六)姚民哀:《山东响马传》、《四海群龙记》、《江湖豪侠传》、《箬帽山王》、《龙驹走血记》、《南北十大奇侠》及《秘密江湖》等。
(七)顾明道:《怪侠》、《海岛鏖兵记》、《侠骨恩仇记》、《荒江女侠》、《海上英雄》及《草莽奇人传》等。
(八)姜侠魂:《武侠大观》、《风尘奇侠传》、《雍正一百零八侠》、《飞仙剑侠骇闻》、《关东红胡子》及《南北奇人传》等。
(九)文公直:《关山游侠传》、《碧血丹心大侠传》、《碧血丹心于公传》、《碧血丹心平藩传》、《江湖异侠传》及《剑侠奇缘》等。
(十)张冥飞:《小剑侠》正续集、《荒山奇侠》及《江湖剑客传》等。
其它名家如孙玉声、赵苕狂、胡寄尘、何海鸣、程瞻庐、陆澹安、许慕羲、许廑父、范烟桥、杨尘因、张恂子、戚饭牛、徐哲身、吴绮缘、吴虞公、沈禹钟、江景星、江荫香、江蝶庐等等,亦金铁交鸣,极一时之盛!其中,向恺然、赵焕亭、顾明道、姚民哀、姜侠魂、杨尘因、文公直诸子皆具有代表xìng,值得一述。
向恺然之代表作《近代侠义英雄传》
向恺然(一仈jiǔ○~一九五七年),湖南平江人。自幼文武兼修,具有强烈之民族意识;曾两度赴rì留学,以谋救国之道。民国元年,其处女作《拳术讲义》发表于《长沙rì报》,演叙“八拳”析理颇jīng。而从一九一六年起,即以卖文为生;《留东外史》系列作品均其留rì经验谈,曲折影shè真人真事;于焉声名大噪,不胫而走,上海世界书局慕名登门约写武侠小说。向氏以“平江不肖生”为笔名,一生共撰武侠十四种;其最早所写武侠钜着有二:一是《江湖奇侠传》(一九二三年连载于上海《红杂志》周刊),一是《近代侠义英雄传》(一九二三年连载于上海《侦探世界》半月刊);两者均于同年由世界书局出版,但其jīng神、命意、气象格局却迥乎不同-
《江湖奇侠传》直承罗贯中《三遂平妖传》及清初《济公传》之剑侠、神怪传统;复再糅合清末若干乡野传奇,于焉乃杂凑成一个飞剑、法宝加侠客、术士的“江湖大拼盘”。此书是以湖南省平江、浏阳两县居民争地武斗为经,以昆仑、崆峒两派剑侠分头参与助拳为纬,而带出无数紧张热闹、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惟据本书第八回旁白所称,在清光绪初年“这种奇奇怪怪的事情、奇奇怪怪的人物”的确是有的,不是作者向壁虚构在“捣鬼”。书由赵苕狂作序、施济群评点;惟施评仅至三十九回即行中辍,原因不明。通行本共收一百五十回,约一百二十万言,而向恺然实撰一百一十回;余由赵苕狂及不良书贾续完,亦即坊间《火烧红莲寺》一书与上海明星影业公司连拍十八集电影之所本。其首开武林门户之争,影响极大-
《近代侠义英雄传》开卷第一回凡三提《水浒》,自云:“这部书是为近二十年来的侠义英雄写照。”其命意、旨趣不喻而明。此书以大刀王五与谭嗣同“一生一死乃见交情”为引,而带出大侠霍元甲本传;再由霍家绝艺“迷踪拳”威镇江湖而带出清末各派英豪;最后则以倭人毒害霍元甲而总结全书。揆其内容,在在不离民族jīng神、侠烈气概;而笔法生动简洁,绘声状物俱极传神。若论史实,则所写人物皆斑斑可考;若论小说结构与技巧,则前后有照应,处处有伏笔;环扣相连,浑成一体!虽偶有小疵亦瑕不掩瑜。以“平话”来看,可谓民初以来最佳武侠钜构,不作第二人想!
概括言之,这部结合史实撰写的《近代侠义英雄传》有如清末游侠列传,具有以下四大特点:
一、强调民族气节、表彰侠烈jīng神,而以“东亚病夫”为憾为耻。令人读来虎虎有生气,奋然思以强身、强种、强国。
二、缕述中国武术门派,历历如数家珍;殆为真人真事真功夫,非熟谙此道者莫办。
三、紧扣住时代脉动,而将当时若干新名词、外来语及社会习尚一一运用到小说中,读来亲切自然;与今人所撰武侠相率“托古言事”却又一无凭借的滥套,大异其趣!
四、清末之中国动乱频仍,新旧思想对立;而作者独能观察入微并反映出当时“排外”、“媚外”种种人心向背实况。这不仅是小说家言,而可视为社会史家之论了。
凡此成就,在《近代侠义英雄传》问世以前,武侠说部皆未达到同等水平;即或偶涉其一二,亦不全面。可惜此书竟不及以怪力乱神为能事的《江湖奇侠传》流传广远,良可浩叹。该书由沈禹钟作序,陆澹庵总评;共八十四回,都百余万言,允称一代钜制。而与向恺然齐名于世并有“南向北赵”之称者,厥为赵焕亭。
赵焕亭之代表作《奇侠jīng忠传》
赵焕亭原名绂章(一八七七~一九五一),河北玉田人。文笔古茂洗炼,其《今夕斋丛谈》对宦海秘闻、文坛掌故皆熟如指上观纹。二十年代初,赵氏即为南北各报撰写武侠说部,而以《奇侠jīng忠传》动手最早、享誉至隆。其自序说:“取有清干、嘉间苗乱、回乱、教匪乱各事迹,以两杨侯、刘方伯等为之干,而附以当时草泽之奇人、剑客。事非无稽,言皆有物;更出以纾徐卓荦之笔,使书中人之须眉跃然;而于劝惩之言,尤三致意焉。至其间奇节伟行、艳闻轶事以至椎理之滑迹、邪教之鸱张、里巷jiān人之姿恶变幻,无不如温犀烛怪、禹鼎象物。读者神游其间,亦可以论古昔、察世变矣。若谓著者有龙门传游侠愤然之意,则吾岂敢!”其自负若是。
此书第一回开场白甚奇,乃叙赵氏寒夜读清人所撰《杨侯轶事记略》(记名将杨遇chūn事)而兴捏合小说之思,为血xìng英雄吐一口无穷怨气。赵氏自道与老妻合计“稻粱谋”,越想越乐,一仰身,竟从破椅中跌将出来,闹得个四脚朝天。其诙谐亦若是!
《奇侠jīng忠传》正读集十四册,共二百八十回,都一百五十万言,由上海广益书局出版。细究其内容,虽受清代侠义、公案小说影响较深,但颇有推陈出新处,未可遽以其“jīng忠”之对象为清廷而相诋也。
据徐文滢《民国以来的章回小说》一文所称:“赵焕亭作品中的人物个个有《儿女英雄传》的口才。他写一个罪人的转变之『渐』,很有陀斯妥也夫斯基的作风;他写风趣人物也有诙谐的天才,常令人看到大观园中刘姥姥的姿态。例如《奇侠jīng忠传》、《双剑奇侠传》、《惊人奇侠传》、《英雄走国记》,都是超过《七侠五义》以上的好作品。《奇侠jīng忠传》中的冷田禄写得真像白玉堂,《英雄走国记》中的鱼跃鲤真像翻江鼠蒋平;《双剑奇侠传》写绍兴包村之沦陷,实在够得上『细腻生动』四字;《惊人奇侠传》中特多风趣人物的描绘,而述及水灾、地震二大段,真不下于《老残游记》,几乎是任何作品中难得见到的好文章。(中略)由于知识阶级与目不识丁的说书家之不同,使作者的成就超过前代一切这类作品以上。……”
固然赵焕亭武侠作品结构绵密,运用北方土话情趣盎然,直有传神阿堵之妙;但他每喜于书中插以旁白,则又与向恺然一样,系未脱清末民初说书人之故习了。此外,据知赵氏写男女情yù,刻划入微,亦为一绝;可惜在结集成书时均因“犯禁”而删,未能传世。但《奇侠jīng忠传》采用若干趣味素材及说法则前所未见,可谓创举:
(一)服食千年灵芝增强内力──此即古代丹道家所称“地元丹”,有超凡入圣、巧夺造化之功,为修仙者终南快捷方式。然将千年通灵肉芝用在武侠小说中,使化为小人出没,服之可脱胎换骨,则以赵氏为嚆矢(见第三回);其后出之武侠几乎无不由此取经,足见影响之大。
(二)以“罡气”为内功绝诣──按“罡气”一词出自葛洪《抱朴子-内篇》,略谓:“上升四十里,名为太清;太清之中,其气甚罡,能胜人也。”(见《杂应卷》第十五)而赵氏则据此推演为绝顶内功,说是“罡气”力量至大至刚,无坚不摧,无敌不克,可伤人于百步之外;以意驭气,则能一跃十丈,飞行绝迹,顷刻百里(以上分见第四、十八、二十一回)。从此“玄门罡气”、“先天真气”之说甚嚣尘上,武侠小说家皆以此为克敌制胜之内家无上神功了。
(三)为“武功”立新界说──过去说部凡写技击辄曰“武术”、“武技”或“武艺”;而赵氏则以“武功”统称一切拳掌、兵刃、暗器之技以及轻身术、内外功。此说虽较清末刘鹗《老残游记》之用“武功绝伦”一语为晚,然大张其目,影响深远,殆为不争的事实。
赵氏一生共撰武侠说部十三种,然结集成书者甚少,令人惋惜。
在“南向北赵”两大巨子之外,顾明道亦于同一时期以武侠小说鸣世,于焉而成三足鼎立之势。
顾明道之代表作《荒江女侠》
顾明道(一仈jiǔ七~一九四四年),名景程,江苏吴门人。早年化名“梅倩女史”,以写社会言情小说成名;而从一九二三年起,亦一洗笔下铅华,转从事武侠创作。顾氏尝于《武侠小说丛谈》一文中自述其创作动机:“余喜作武侠而兼冒险体,以壮国人之气。曾在《侦探世界》中作《秘密王国》、《海盗之王》、《海岛鏖兵记》诸篇,皆写我国同胞冒险海洋之事;或坚拒外人,为祖国争光者。余又着有《金龙山下》,则完全为理想之武侠小说也。……又为小rì报撰《海上英雄》初续集,则以郑成功起义海上之事迹为经,以海岛英雄为纬。……又尝作《草莽奇人传》,则以台湾之割让与庚子之乱为背景也。”
由此可见顾明道作品多寄托爱国或民族思想;而其得力于报章杂志之宣传鼓吹,关系尤大。顾氏一生共撰武侠说部二十种,其中以《荒江女侠》最后欢迎;并由友联影业公司拍成十三集电影,不让向恺然专美于前。
《荒江女侠》初于一九二八年在上海《新闻报》副刊连载,写方玉琴为报父仇,而与岳剑秋并辔江湖的传奇故事。因笔法新颖,文白夹杂而喜用时髦语,不意暴得大名,随由三星书局出版单行本,书前有范烟桥作序,周瘦鹃题辞曰“健笔独扛”!极尽溢美之能事。其实此书原是中篇架构,硬拉扯为长篇(共八十七回,一百二十万言),有如“小脚放大”;其结构松散是可想而知了。因此顾氏虽有为“新聂隐娘”(即荒江女侠方玉琴)立传之意,却是失败之作;至鼓其余勇再写《荒江女侠新传》,亦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惟顾氏首先尝试以新文艺笔法创作武侠小说,亦可称“但开风气不为师”了。
姚民哀之代表作《四海群龙记》
姚民哀(一仈jiǔ四~一九三八),江苏常熟人;为民初文坛健将之一,“南社”中坚分子,jīng擅小品文及短篇小说。初以说书为业;一九二三年在《侦探世界》发表《山东响马传》,自此迈入武侠之林而以“党会小说”别树一帜。
所谓“党会小说”即以革命党及秘密帮会活动为小说内容,而描写其组织形态、江湖勾当与反清运动之关系者。姚氏在《江湖豪侠传》自序中说得很明白:“我年九岁,即随先君子旅食离乡,往返于江、浙乡壤间。时巢湖客民出没于太湖流域,所至以聚赌、贩盐为事,声势甚强。尝出入此辈秘窟中,对于个中之特殊术语及风俗,是时已习见熟闻。因见彼辈之见义勇为,同党相共患难,志坚金石,心窃慕焉。故余稍长,亦投身其中,并加盟于陶成章先生之光复会、陈其美先生之中华革命党为会员。(中略)会有感于临城劫车巨案之发生,牵涉外交,丧权辱国,因而有《山东响马传》之作……”
姚氏素喜以第一人称说书,遣词用语极古雅有致,尤爱用典炫博;而凡写帮会人物,又全系江湖声口,乃形成其独特的小说风格。姚氏诸作可以《四海群龙记》为代表,写兴中会成立(一仈jiǔ四年)以前之江湖大势;以姜伯先创立反清组织“三不社”──“千人会”为主干,旁及其它帮派活动,具有内幕xìng质。但书中引经据典之处甚多,并不时用说书人口吻借题发挥,横加议论,颇影响阅读。该书共三十六回,约十八万余言;彼虽自挂“党会小说”招牌,然封面仍标武侠小说名目,殆为“帮会武侠之祖”。特其首创“连环格”写法(即系列作品),不但直接影响到三十年代崛起的“北派五大家”,更远及于五十年代以降港、台名家诸作,值得重视。
姜侠魂、杨尘因之代表作《江湖廿四侠》
姜侠魂之生卒年不详,浙江鄞县人;民初提倡国术不遗余力,曾主编《国技大观》(武术丛书),并撰有《风尘奇侠传》等武侠小说,多达数十种。一九一八年姜氏将已出版的《武侠大观》末回抽出,另广搜百余种正史、野史、笔记、掌故资料,特倩小说名家暨上海中华rì报总编辑杨尘因合着《江湖廿四侠》;事经十年之久,修改八、九次之多,终成百二十回、逾百万言之煌煌钜构。
一九二八年《江湖廿四侠》由上海校经山房书局隆重出版,广邀当代名流助阵;计有张之江、戴传贤、潘公展、郑孝胥、包天笑、严独鹤等十三人为之题字题辞;并有孙玉声、陈公哲、周瘦鹃、卢伟昌等十五人为之作序;加以张冥飞批注、姜侠魂评点、文公直参校,其声势之大,自有武侠小说以来,向所未见!
姜氏在该书《出版宣言》中说:“侠魂不敏,鉴于吾国国势民情rì就衰弱,曾于民国初年,以文艺之力鼓吹武侠,冀作jīng神教育之辅助。竭蹶从事十有余稔,此志未尝稍懈。几经搜集,得成《江湖廿四侠》百二十回;其第一回曾披露于民七出版《武侠大观》之末。”继而简述故事大要,分别介绍此书经纬、体用、立意、xìng质、取材、结构等等;以明末“复社”诸子及郑成功等历史人物为反清复明运动之“革命先觉”;以二十四侠为主角、十奇人为主中主、三十义士为主中宾,写明末清初五朝江湖侠义故事。正文前并附参考书目百余种,每回后更连载姜侠魂所作《读武侠小说之人生观》。
就闻见所及,迄今尚未有第二位武侠小说家是用这样虔诚而严谨的创作态度来对待其心血结晶的!此书为首度标明“历史武侠小说”者,正所谓“十年辛苦不寻常”!惟姜侠魂立意造奇,杨尘因生花妙笔,固足以彰显民族大义;但故事横跨清代康、雍、干、嘉、道五朝,亦难免后力不继。因而有文公直奋起萍水,再开“历史武侠”第二chūn。
文公直之代表作《碧血丹心》三部曲
文公直生于一仈jiǔ八年,江西萍乡人,同盟会之健者;民初曾任军职,参加过“讨袁”、“护法”诸役,官拜陆军少将。后因故系狱,得阅有明一代忠臣于谦惨事《千古奇冤》;不久获释,解甲归田,乃感愤而作《碧血丹心》三部曲──即《碧血丹心大侠传》、《碧血丹心于公传》、《碧血丹心平藩传》系列小说。
文氏自序这一段成书始末,颇足发人深省:“是时(一九二六年)除因革命高cháo之澎湃,社会、经济之作如雨后chūn笋,蓬勃丛出外,其余杂志小说渐趋于颓废、yín靡之途。论者尝慨叹为每下愈况,丧失我雄毅之国民xìng。……志yù昌明忠侠,挽颓唐之文艺,救民族之危亡;且正当世对武侠之谬解,更为民族英雄吐怨气,遂有《碧血丹心》说部之作。”
由此可知,其所谓“昌明忠侠”是要“为民族英雄吐怨气”;在本质上与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之“忠义”(忠于朝廷重臣不等同忠于国家民族)云云,实有霄壤之别。
《碧血丹心》三部曲为文公直据《明史-于谦传》,旁参野史、笔记、武术秘笈,并详考当时的官制、仪节、风俗、习惯、用语以及社会状况等资料演叙而成。从一九三○年到三三年,陆续出版至三卷一百二十五回;亦即于谦出世直迄襄助明宣宗平定藩王朱高煦谋夺皇位之役为止。其间则穿插武当派剑客见义勇为、除暴安良种种侠行,以及白莲教徐鸿儒作乱而终归败亡的始末经过。文氏讲究布局笔法,文字洗炼;叙人叙事、状情状物皆跌宕有致,颇有《水浒》遗风。惜其著书言志,不事铺陈;以致缺乏趣味xìng,遂成“历史武侠教科书”矣。
据范烟桥《民国旧派小说史略》的说法,文公直原定还有第四部《碧血丹心卫国传》,叙述“土木堡之变”,于谦勤王以迄英宗复辟、冤杀忠良的历史故事──这正是“千古奇冤”的画龙点睛所在。惟不知何故,此书终未见出版,及身而绝。
职业武侠作家兴起
总括言之,自民初形成“武侠小说”类目以降,凡二十年间,武侠作品由继承旧文学传统而推陈出新而产生流变;其移步换形,令人目不暇给。如以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为分水岭,则其前后作品大约有以下之明显差异:-
民国十年以前发表或出版的武侠小说,文言多于白话,短篇多于长篇,基本上则以“泛唐人传奇”为主流;而清代侠义、公案小说虽已渐趋式微,却仍在民间流行不衰──这是民初白话武侠创作未能兴旺的重要原因-
民国十年以后发表或出版的武侠小说,语体文已成大势所趋(受“新文学运动”影响),文言只作点缀之用。这一时期的作品,上接宋人话本通俗文学正脉,而以长篇章回体居多。此外,又有三大特sè蔚为时尚:
(一)职业武侠作家出现──如向恺然、赵焕亭、顾明道、陆士谔、姚民哀等。此前文人学者写武侠小说只是本行外遣兴之作,而此后则因社会需求甚殷,故以写武侠为专业者与rì俱增。
(二)绣像武侠小说盛行──它上承明、清绣像小说(如任渭长绘“三十三剑客图”)余烈,凡长篇章回武侠说部出版,皆倩人绘制主要人物画像或故事插图,几乎无一例外。
(三)题辞、作序、评点成风──此亦不脱明、清文人故习;兼以同气相求,互为标榜,冀望读者毋因轻视武侠小说而生排拒之心,乃纷纷以序、评为出书必要条件矣。
由于一九二○年代向恺然渲染奇幻加技击;赵焕亭演叙风土人情、神化武功;顾明道运用新文艺笔法,描写侠骨柔情;姚民哀开创“帮会武侠”一脉……均拥有众多读者,其势方兴未艾;故此进入一九三○年代之后,遂有“北派五大家”闻风而动,相继崛起,各自挥舞彩笔动江湖,而将武侠小说推向另一个高峰。
五、“北派五大家”建立独特风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