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三、北部湾风云再起(四)(1/2)
() 特区很清楚法国的底线,当年法国划分殖民地的时候,把以西贡核心的殖民地称作南圻直辖领地,而岘港一带则称为中圻半保护地,河内则被称作北圻保护地。显然,他们对三地的看法是有区别的。虽然,后来法国征服了安南国,并把重心北移到河内,作为未来征服中国的桥头堡。但是同时也意味着,在与强国的争夺中,北圻和中圻是可以放弃的,某种程度上他们承认这种放弃并没有涉及到法国的核心利益。
宁海涛当然明白法国这种自我安慰的心理,所有失败者都是这种心理。不过现在的重点不是考虑法国人怎么想。而是,对于目前局势作出怎样的安排。
特区的军队,在军事上已经实现控制河内为中心的大片土地,理论上法国并不存在短期反扑的能力,但是客观上分布在地方上,还有很多法国印度支那任命的地方jǐng卫力量。
必须尽快对这些剩余地方势力进行收编控制,特区的所有机器都开动起来。第一集团军第7师、第9师也被用作jǐng备部队快速投入到已经处于混乱边缘的印度支那的老挝,不过老挝多山,部队部署非常困难,这个时候,大同共济会原先在该地区的努力起作用了。大同共济会的地方负责人以及被吸收进组织的当地民族jīng英组成临时地方zhèng fǔ,维护地方秩序。
地方jǐng卫力量要么就地解散,要么向大城市集中,接受整编。在印度支那的正规军事力量中,一百年的奴化,已经实现95%是当地人,这些人一般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5%的法国人全部是军官。地方上的法国人更少,基本就是靠一些卖国的二狗子来维持治安。
在zhōng yāng委员会确认收编方案之后,在芒街投降的印度支那部队首先被收编,经过特区的慎重考虑,认为未来特区空降师的部队应该优先发展,所以决定以第2师、第4师为核心,扩建第10师、第11师,并组成第二集团军原2师师长段勇为集团军军长,每师的编制按照原有标准,每师满编一万八千人。
得到提升还有第3师的海军陆战师师长李国栋提升为第三集团军军长,以第3师、第5师为基干,拆分为第3师、第5师、第12师、第13师,人员的缺口从投降部队中吸收,每师的编制还是一万八千人。
其余的投降部队和地方部队,则大部分被jǐng备司令部改编,二线部队也从jǐng备一师,扩展到十个师。
jǐng备师扩展这么多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这帮子人不养起来,放在地方上也是闹事的主,与其这样,还不如扩编成jǐng备师,特区现在无人驻守的岛屿还是很多的,也不怕没有事情干,白养人。
长达两个月的改编和控制占领区,在1936年中国新年之前,特区的军事力量全面提升。
有特区川军第7、8、9步兵师组成的第一集团军军长林夕,有第2、4、10、11师组成的第二集团军军长段勇,有第3、5、12、13师组成第三集团军军长李国栋,以及第6坦克师师长徐怀诚。一线部队总数超过了二十多万。
二线jǐng备部队的兵力也差不多超过二十万。
基本满足了rì益扩大的特区防务需要。
特区在印度支那基本控制了原属于印度支那的河内、老挝全部,控制区北于中国交界、西与暹罗(泰国)和英属缅甸交界,南边一直延伸到长山山脉的最南端,与法国控制区交界。
稳定军事占领之后,军管会对已控制区域下达了下述命令:
1、在控制区内没收印度支那联邦所有公共财产,没收所有法国裔个人及公司财产,没收与印度支那联邦zhèng fǔ合作的大地主、大种植园主的土地财产,可保留个人财产。
2、所有矿业资源归特区,已开发的矿山,需要重新登记,印度人及法国人的股权收归特区。
3、在控制区内税收参照特区方案,农业税全免,所有自耕农不纳税,失地农民可以向控制区zhèng fǔ申请耕种土地。
4、特区新华投资公司应尽快落实控制区内大型矿产资源的开采,以及尽快安排河内涉及民生的企业正常开业,并使没收的种植园等企业尽快复工。
5、控制区内,恢复开工的没收企业全部实施社会保障计划。
河内军管会的这些措施,顿时赢得了绝大部分人的支持。局势变得开始稳定。
其实,在特区军事占领的过程中,各方的势力都有跟军管会接触,军管会都未有任何明确答复,只是保持着一般接触。
涉及占领区地位问题和未来命运问题,都不是军管会的职权,那得由zhōng yāng委员会决定。
现在整个控制区都在大张旗鼓的分土地和没收法国人印度人财产,哪有时间搭理这些代表着封建地主利益的阮朝代表,到是越共负责人和越国民党负责人得到了适当的接待。
不过也仅仅是接待而已,任何涉及到控制区的问题一个都没有给予肯定答复。只是对于他们在河内周边的武装被收编作了一些技术xìng的答复。明确而肯定的告诉他们1936年开始,任何在控制区内的地方武装都将被认为非法,会遭到特区武装力量的打击,希望他们能够予以配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