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难容水火(2/2)
我们知道刘备托孤是在永安也就是现在重庆的奉节把诸葛亮和李严从成都召来托孤。托孤以后诸葛亮就回到了成都李严就留在了永安。刘禅继位以后诸葛亮封武乡侯。李严封都乡侯;而且假节就是授予他尚方宝剑;加光禄勋就是再给他加一个荣誉职务。到了建兴四年的时候李严由辅汉将军晋升为前将军。辅汉将军就是我们上一集说的杂号将军前将军就是上一集说的名号将军就是从副教授升为正教授了。到了蜀汉建兴八年李严又升了一把升为骠骑将军后来还到了成都。那么应该说从刘备托孤到李严被废这个人是步步高升。
但是实际上如何呢?实际上他和诸葛亮相比是处处不如。我们也来看一个表这是刘备托孤以后李严和诸葛亮权力、地位的比较。诸葛亮怎么样呢?返回成都主持朝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李严如何呢?留镇永安远离朝廷。那么这样一来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这个王朝的大事小事都由诸葛亮说了算。而李严呢无法参与朝政难以辅佐少主疏远了官场的关系失去了表现的机会。因为他长期在外面远离了政治中心这样他逐渐地就被政治中心所遗忘、所抛弃。这是第一点不如。第二点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领益州牧;而李严呢李严当了前将军以后曾经要求当一个刺史没有得到批准。第三点不如呢诸葛亮是开府治事的。我一再强调开府不开府有很大的区别开府就意味着有自己独立的办公系统和独立的权力而李严是没有的。而且李严提出了这个要求也没有得到批准。所以李严表面上步步高升实际上处处不如。
因此李严和诸葛亮的关系是表面上相安无事实际上离心离德。诸葛亮要北伐调李严的军队李严不去不兵。不但不兵还提出一个要求来说我要做个巴州刺史。没有被批准可能是不了了之。后来诸葛亮要西征又命令李严出兵到汉中李严又不去。李严说我要开府说现在曹魏那边陈群、司马懿都开府了陈群、司马懿不是顾命大臣吗?顾命大臣就可以开府你是顾命大臣我也是顾命大臣我为什么不能开府?又不得到批准。当然诸葛亮让了一步说这样吧你来吧你到成都来江州就交给你的儿子就是李丰。因为李严后来从永安到了江洲了。这就是他们两个的这样一个关系。
根据这样一个关系学者们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一派意见以余明侠先生为代表是谴责李严的。余先生的原话是他说以上材料证明李严完全是一个狡诈、自私、阴险、残忍、不以国事为重的恶劣分子。而诸葛亮呢顾全大局、一让再让李严得寸进尺、贪得无厌。从杂号将军升为了名号将军还不满足还要一块巴州当刺史后来又要求开府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官、要权力十分恶劣。所以自取灭亡是活该的这是一派意见。
另一派以尹韵公先生为代表认为李严提出来要当巴州刺史后来提出来要开府是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一个维权行动。为什么呢?他因为是并受遗诏的顾命大臣既然我们两个都是顾命大臣为什么你可以开府我不能开府你领了益州牧我当个刺史还不行吗?有什么不行呢?尹韵公先生认为李严和诸葛亮的矛盾主要因为是诸葛亮不容他人染指最高权力。尹先生说诸葛亮这个人他用了12个字的评价:权欲极盛、擅权心烈、善于玩权是一个玩弄权术的高手和老手。所谓忍让不过是做姿态等到李严一不小心自己送上门来对不起一棍子就打入了最底层。
这两个结论是对于同样的史实得出来的他们对于这个史实本身都没有争议看法完全相反。
面对同样的史实专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诸葛亮和李严之间究竟生了什么恐怕当事人心里是最清楚的。我们不能回到三国时代去亲历历史但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问题我们可以从历史事实中去寻找动机。先我们要问刘备为什么要安排一个一正一副的辅臣结构?从这里入手也许我们就能够寻找到李严被废的真实原因了。
这就必须从刘备托孤说起因为我们必须弄清楚刘备托孤的时候干吗要安排一个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刘备部这样安排不就后面没事了吗他为什么要安排?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还是田余庆先生说得最有道理。田先生认为刘备的永安托孤实际上是一个深谋远虑的考虑。
要弄清楚托孤的真实意图必须先弄清楚蜀汉帝国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是什么呢?是益州这个地方原本有着一股势力这个事例由两种人组成:一种是益州籍的官僚就是他是益州人又在东汉王朝里做了官这是一个力量;再一个就是益州本地的豪强大姓大族。这两股力量我们合称为本土势力就都是益州人组成的。除了本土势力以外还有外来势力外来势力又分两拨:第一拨是刘焉、刘璋父子入蜀的时候带去的因为刘焉、刘璋父子是外来人他们带去了一拨人这一拨人我们可以称之为东州集团;刘焉、刘璋父子取得了益州的政权以后刘备又来了刘备从哪里来?从荆州来的刘备也带了一拨人这一拨人我们称之为荆州集团。那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表就清楚了三股势力:一股势刘备的亲信我们称之为荆州集团;一股是刘璋的旧部我们称之为东州集团;还有一股是本土士族我们称之为益州集团。益州集团是老早就在益州的刘璋的东州集团是后面来的刘备的荆州集团是更后面来的。这会说明什么?就是刘备集团这股势力是后来的外来势力刘璋集团是先来的外来势力这个益州集团是本来就在这儿的本土势力这么三股势力搅在一起。
搅在一起的结果是什么呢?是刘备称帝基础不牢再加上夷陵兵败国本动摇。在刘备托孤的时候蜀汉政权最大的忧患不在曹魏不在孙吴而在自己内部。这是刘备最担忧的。而刘备的想法是什么呢?第一条后来居上不容颠倒。我们这个最后来的外来势力一定要占主导地位这个是不能动摇的。在此前提下以我为主兼容三方就尽量地把这另外两股势力也把它融合起来。所以刘备的这个时候的国策应该是这样的几句话:巩固新人地位稳定旧人情绪协调新旧关系消除新旧界限。这样蜀汉政权才能够长之久安。所以我们再来看这张表就很清楚了就是对于蜀汉政权来说刘备亲信组成的荆州集团必须是政权主体刘璋旧部组成的东州集团是团结对象本土士族组成的益州集团是防范对象。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刘备才做了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的这样一个辅臣结构。因为李严是个什么人呢?李严刚好是这个系统的就是刘璋旧部东州集团这个系统的一个团结对象。李严是荆州南阳人他是荆州人原来在刘表的手下工作。后来曹操南下夺得荆州以后李严不愿意投靠曹操就往西入蜀投靠了刘璋。那么刘备带兵入蜀去夺刘璋的地盘的时候李严又投降了刘备。也就是说李严是在刘璋旧部当中和荆州集团关系最密切的。一方面他靠拢荆州集团另一方面他人又是东州集团的人。或者用主客、新旧关系来说他是旧人、是主人又是和新人、和客人关系特别好。再加上本人特别有能力那么选他来做一个副手是再合适不过了这就是刘备托孤时候的想法。
易中天先生的分析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的辅臣架构是一个保持各方平衡、精心设计的政治安排。按说这个煞费苦心的安排本来是可以保持蜀汉政权的内部稳固。那么回到我们这一集一直贯穿的一个老问题上李艳为什么又被废掉了呢?易中天先生在前面分析了不是诸葛亮的问题不是刘备后事安排的问题那么剩下的只有从李严本人身上找原因了。李严本人有问题吗?
但是李严这个人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第一个自视甚高难于共事这个人性格不好。当时有一句名谚叫做“难可狎李鳞甲”什么意思呢?就说李严这个人肚子里面有龙鳞这龙鳞的特点是什么?你只能顺着摸你不能倒着来。所以李严这个人是不好接近的不好共事的。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呢效法苏张朝秦暮楚。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在这个新人和旧人、主人和客人也就是外来势力和本土势力之间他摆来摆去甚至有点挑拨离间搞是非。由于有这个原因所以诸葛亮在弹劾李严的时候是把新人和旧人都联合起来联名。为什么要联名?就是说我们新人、旧人没有矛盾你不要再挑拨离间。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拥兵自重分庭抗礼。李严留驻永安后来又到了江州就是现在的重庆然后在那儿就不走了。然后在那儿就自己筑城自己扩军要求划出五郡之地来单独成立一个州。本来蜀汉它只有一个州就是益州嘛;他又要搞一个州出来叫巴州。这在诸葛亮看来他挑衅了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后来居上的这个原则就是我们新人我们荆州集团一定要占据蜀汉政权的主导地位这个是不能动摇的他挑衅了这个原则;第二个他小心了统一原则因为他实际上是搞分裂。所以诸葛亮一定要拔掉这颗钉子。
本来刘备安排李严为副的时候是希望他起到一个中介作用希望他充当一个润滑剂。结果他没有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反而成了当中一根刺了。那这根刺肯定是要拔掉的。从大局着想从蜀汉政权的长之久安、安定团结出这样一颗钉子一定要拔掉。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诸葛亮恐怕是早就想把这颗钉子了只不过是在等待机会而已。那么李严既然犯了这么一个低级错误那就对不起了请你回家养老去吧。
那么除了这些原因以外我认为诸葛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要依法治蜀。因为诸葛亮接过来的是这么一个摊子是这样一个分着层次的、由三股势力组成的这么一个政权这样一个政权是有着内部矛盾的和内部危机有着隐忧的。那么要把这三部分人团结起来诸葛亮认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依法治蜀。什么叫依法治蜀呢?就是不论亲疏远近不管你是新人、是老人不管你是荆州集团的、是东州集团的、是益州集团的在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我们大家都按规矩办我们一碗水端平这样就能做到大家心服口服。而依法治蜀时诸葛亮执政期间非常重要的思想和举措。
为了真正地实现依法治蜀真正做到执法公平、赏罚严明诸葛亮也废黜了一些属于自己这边的人甚至还杀了自己最喜欢的人比方说马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背后其实也是有着深刻原因的。那么马谡到底该不该死马谡到底该不该杀?诸葛亮杀马谡的时候为什么会流泪呢?请看下集——痛失臂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