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品三国 > 第三十七章 非常君臣

第三十七章 非常君臣(1/1)

目录
好书推荐: 女贼传奇 混元开天经 傲国志 火影之祖巫之力 神仙眼 威龙中华 中华异史 黑领 捕快网游录 玄天邪尊

《百家讲坛》从2oo6年2月开始推出《易中天品三国》节目到今天一共播出三部分分别是“魏武挥鞭”“孙刘联盟”和“三国鼎立”易中天先生在这三部分共36集中讲述了魏、蜀、吴三大集团的形成和斗争过程刻画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的三国人物群像正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三国最终被晋朝统一。那么曾经人才辈出的吴、蜀两国究竟是如何灭亡的?强大的魏国又为什么被司马氏家族改朝换代?易中天先生将为您一一揭开这些谜团《易中天品三国》的最后一部大戏“重归一统”从今天开始将正式与广大观众见面。先易中天先生从刘备死后的蜀汉入手带领我们一起去感受诸葛亮和刘禅这一对关系特殊的君臣。刘禅继位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诸葛亮辅政却是大权独揽。在他们这种特殊的关系背后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历史隐秘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作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品三国之“非常君臣”。

蜀汉章武三年刘备托孤于诸葛亮诸葛亮接过了蜀汉政权这副沉重的担子。这对于他来说一方面是实现自己政治理想和政治报复的机会另一方面也面对着诸多难题。我们知道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对于诸葛亮来说他要处理的是四大关系:第一是君臣关系第二是同僚关系第三是盟友关系第四是敌我关系。从这一集开始我们就要讲诸葛亮如何处理这四大关系。而当其冲的就是他和后主刘禅的君臣关系。这是一对特殊的君臣非常的君臣。因为刘备在托孤的时候有两个交待或者说有两个安排:一个是对刘禅说你对待丞相要像对待父亲一样“事之如父”;第二是他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所以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关系。那么我们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刘禅他执行了刘备的政治遗嘱吗?结论是肯定的执行了不但执行了还有加码。我们可以来看一个表这就是诸葛亮在刘禅继位以后得到的待遇。第一封武乡侯这是给他崇高的地位。第二开府治事这是授予他独立的相权。什么叫开府呢?就是他自己建立一整套办事机构拥有相对独立于皇权的相权。这个制度后来没了曹操率先恢复了丞相制度而且自任丞相他是开府的。刘备建国以后也恢复了丞相制度但是不开府。那么刘禅让诸葛亮开府这件事情至关重要将来我们还会一再提到。第三领益州牧这是授予他全国行政权。我们知道所谓蜀汉这个政权它的地盘也基本上就是益州那既然你是蜀汉的丞相你还领益州牧干什么呢?有什么必要呢?有必要因为虽然从地理上讲它基本上是一回事但是从国家制度讲它是两回事。蜀汉是王朝是中央;益州是郡县是地方。蜀汉丞相是中枢政要益州州牧是地方官员。那么又让诸葛亮领益州牧这个意思就是把整个国家都交给他了。而且据裴松之注引《魏略》刘禅还对诸葛亮说了这样的话说:“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什么意思呢?就是所有的军政大事都由您说了算寡人只做一件事情就祭祀天地和先祖。再说得白一点就是军国大事都交由诸葛亮处理刘禅只做名义上的国家元。所以《三国志·诸葛亮传》说:“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也就是说这个国家的大事小事无论大小所有的事都有诸葛亮拍板作决定。因此我们可以说刘禅继位以后诸葛亮的地位和曹操一模一样。我们也可以来看一看曹操和诸葛亮的比较。曹操的头衔是什么呢?封武平侯丞相领冀州牧。诸葛亮是封武乡侯丞相领益州牧。武平侯和武乡侯都是县侯他们两个担任的丞相都是开府的丞相冀州和益州都是当时的大州。大家看看何其相似来尔!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么不同的就在于曹操的这些头衔多半是自己弄来的;而诸葛亮的这些封号、头衔是蜀汉两任皇帝心甘情愿授予他的。

把曹操和诸葛亮放在一起对比我们感觉上总是有些异样。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曹操是奸臣而诸葛亮是忠臣。奸臣总是要犯上作乱所以傀儡皇帝汉献帝如果对曹操恨得牙根痒一般人都能够理解。而作为忠臣的诸葛亮来辅佐蜀汉的有主刘禅刘禅是不是睡觉的时候都会笑成一朵花呢?那么这是刘禅的真实感觉吗?刘禅的真实感觉会是什么样的呢?

刘禅的感觉如何?不爽。有证据吗?有一点儿。根据裴松之的注所引《襄阳记》诸葛亮去世以后全国各地都纷纷要求为诸葛亮立庙。结果是什么呢?“朝议不听”就是不批准。于是老百姓没有办法只好在街头巷尾自己设一个灵台来祭祀他们无限怀念的丞相诸葛亮。这个时候就有人向朝廷提出来说是不是可以在成都为诸葛亮立一个庙呢?结果是“后主不从”又不批准。后来有人提出来说这样也不太好因为私祭你是阻止不住的不如把民间这些随意的祭祀由我们政府规范起来。这才勉强同意在定军山诸葛亮的墓前立了一个庙。那么这个事情呢是有争议的。有人说这个刘禅不批准为诸葛亮立庙这也是制度规定的嘛。因为《襄阳记》的原文是:“朝议以礼秩不听。”就是根据礼法的规定是不可以这样做的因此他是按制度办。那么我们要问的是在那样一个时代制度当真就那么重要吗?比方说刘备恢复了丞相制度诸葛亮去世以后怎么样呢?刘禅把它废了诸葛亮去世以后蜀汉无丞相了。还有诸葛亮定下来的北伐曹魏的国策刘禅也废了。那么大的制度都可以改如果刘禅是打心眼里崇敬他的相父他应该破例他为什么不做呢?我们就要弄清楚刘禅为什么不爽三个原因。第一形同软禁。刘禅继位以后我估计就没有出过宫一直到诸葛亮去世以后在建兴十四年四月刘禅才去了一次都江堰。这个事情被《三国志》大书特书讲刘禅到了都江堰什么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看了岷江的水。而且据说还有人议论说丞相要是在世的话他能去吗!你想刘禅17岁继位一个十七八岁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整天就在宫里面不能到处走看一看都江堰还要被人说成是玩物丧志他爽吗?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不免挨训。这个我们去读一下诸葛亮的《出师表》就知道《出师表》怎么教训刘禅的?比方说:“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就是说你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嘛这是一个大人训小孩子的口气。而且我统计了一下不长的一篇《出师表》十处提到先帝。一开始就是“先帝创业未半”然后就说先帝如何如何、先帝如何又如何某某事情是先帝定下来的某某人是先帝看重的某某人“先帝称之曰能”陛下应该如何如何臣呢是受了先帝的委托如何如何报效先帝全是讲先帝。所以将心比心他就等于对一个人说你看你爸活着的时候什么什么你爸原来如何如何你爸是怎么怎么交待的。那别说是一个皇帝是吧就是一个平民家的男孩子他也受不了一个人整天在耳朵旁边说你爸如何、你爸如何。我爸如何、我爸如何那朕呢?朕如何?不爽嘛。我倒不是说诸葛亮这个说得对还是不对我这里没有判断对错的问题我只是说刘禅不爽。第三个难以亲政。按照传统的顾命或者托孤的规矩这个政权迟早是要交还给皇帝的只是因为这个皇帝还小未成年又失去了父亲所以“谓之孤”。那他成年以后呢?他该不该由一个见习皇帝转个正变成一个在职皇帝呢?而你作为顾命大臣、托孤大臣你的任务是辅政而不是执政。而我们显然看不到刘禅有亲政的可能。有此三条我估计他是不爽。当然也没有反对但是心里面嘀咕不嘀咕这难说郁闷不郁闷就不好说了。

易中天先生在这里卖了一个小关子我们干脆把这层窗户纸捅破刘禅肯定是在心里要犯嘀咕的那肯定是非常郁闷的。别说刘禅是皇帝就是一般人老是被人训斥还没有人身自由也不让做事心里能不嘀咕能不郁闷吗?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个疑问诸葛亮为什么要让刘禅心里嘀咕呢?诸葛亮还政于君不就完了吗自己还落得省事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通常的说法是那很简单刘禅扶不起来嘛。不大家都说扶不起来的刘阿斗嘛智商低能力差嘛。有没有证据呢?也有四条。第一条轻信小人。他后来自己执政以后不就是在那儿重用小人吗宦官吗?第二不战而降。第三条忘恩负义。怎么个忘恩负义呢?忘记赵云救他之恩。景耀三年的时候后主追谥前朝的几位将军关羽、张飞、马、黄忠都追了谥号就是不谥赵云。后来是姜维等人出来为赵云打抱不平才追谥赵云一个尊号。这叫做忘恩负义。第四条没有心肝。刘禅后来是亡国了投降了以后到了洛阳。到了洛阳以后司马昭设宴招待他演奏蜀国的音乐表演蜀国的乐舞。当时蜀国跟过来的人全都痛哭流涕只有刘禅喜笑自若开心得不得了。司马昭当时就跟人说一个人没有心肝怎么可以到这种地步!后来司马昭又去问刘禅说你还想念蜀国吗?刘禅马上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就从这来的嘛。说完这个话以后他带来的一个旧臣就跑去找他说不能这样说呀这样说实在太没心肝了下回司马昭再问你你就说先人的坟墓在蜀国我没有一天不想然后把眼睛闭起来。好了下一回司马昭去问刘禅说想念蜀国吗?刘禅说:啊呀先人的坟墓都埋在那儿我没有一天不想。司马昭说不对啊这话我怎么听着不像你说的像那个谁谁谁说的。刘禅马上把眼睛一睁:哎对啊就是他说的就是他教我这么说的!我说刘禅如果是电视台的主持人还要说猜对了加十分!没有心肝。但是这些说法也是可以讨论的。第一条历代皇帝身边哪个没有小人?汉文帝有汉武帝也有昭烈皇帝刘备身边也有很多学者就认为刘备身边那个法正就是小人。所以你不能说身边有小人他就是差劲皇帝对吧。第二个不战而降那刘璋也是不战而降。刘璋不战而降降刘备就对了刘禅不战而降降了曹魏就错了?这讲不通吧。第三个不封赵云其实是继承他的父亲对赵云的待遇。有人说五虎上将为什么独不封赵云?我告诉你没有五虎上将刘备当时封将军的时候就封了四个: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后将军黄忠四大将军。赵云在刘备手上就是杂号将军不是名号将军。就是前后左右将军叫名号将军其他七七八八的那些叫杂号将军。赵云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个杂号将军。那么他第一次追谥的时候他肯定是要谥名号将军这也不能说是刘禅忘恩负义。而且后来姜维他们提出这个问题来刘禅也接受了也追谥了赵云这应该叫做从善如流。那么第四个问题当然这个怎么看他都是没心肝。——但是也有人认为这其实是装疯卖傻。这个时候你已经做了人家的俘虏了所以刘禅说完这个话以后左右皆笑就像今天一样哄堂大笑。这一哄堂大笑司马昭就再不会起杀心了。当然你说这刘禅降魏以后的这个表现好看不好看?不好看比起另一个亡国之君差多了。另一个亡国之君就是孙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孙皓也是投降了的然后也到了洛阳。那个时候已经是晋朝了皇帝是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一看孙皓进来让他坐:请坐朕设了这个座位等你可是等了很久了。孙皓马上说:臣在南方也设了个座位等陛下。那倒是好像骨头挺硬的。但是孙皓是个暴君啊相比较刘禅我觉得还应该算个仁君啊。所以也不能够把刘禅贬那么低。

易中天先生认为刘禅是个仁君有人又有说法了如果说刘禅是仁君那也正说明他懦弱耳根子软不会用人也没有骨气根本就是弱智“扶不起来的阿斗”这句话没说错。诸葛亮不把军政大权交给刘禅是因为他看懂了刘禅知道刘禅不中用所以只好事事亲历亲为。那么刘禅真的就是一个不中用的弱智吗?

实际上刘禅并不弱智。有证据吗?有。第一刘备临终的时候给刘禅有一封诏书诏书里面提到了诸葛亮对刘禅的评价什么评价呢?四个字:“智量甚大”翻译成现在的话说就是非常聪明非常有前途。如果说刘禅是一个弱智那岂不等于说诸葛亮说了假话?当然有人说这是一种善意的假话刘备因为快去世了嘛怕刘备不放心安慰安慰他。就像我们医生对病人一样这个病人已经病入膏肓了可能过两天就要死了病人问医生你看我还有救吗?医生说没问题没问题是吧你尽管放心治疗你这个肯定能治好。其实治不好这叫善意的谎言。但是呢看当时的情况也不至于说是“智量甚大”如果刘禅弱智的话诸葛亮会用另一种方式来安慰刘备。这是第一点。第二点诸葛亮去世以后刘禅立马就废除了丞相制度。然后任命蒋琬为大司马主管行政兼管军事。又任命费祎为大将军主管军事监管行政。也就是把原来集权于诸葛亮一身的这个职务和权力他一分为二分成了两个人而且还让两个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这样一种精致的政治安排难道是弱智的人能够做出来的吗?不可能。而且后来蒋琬去世以后刘禅干脆自摄国政自己主政亲政了这也不像弱智的人的作为啊。那么还有一个证据是第三点延熙元年的时候北方出了一点事情。按照诸葛亮当年的做法肯定这个时候蜀国就要北伐了。这个时候刘禅下诏给蒋琬说:这当然是天赐良机了因为相父的隆中对策已经讲过了说天下有变我们就要怎么怎么样当然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不过你也不要轻举妄动“须吴举动”看看吴国动不动要是吴国动了我们也动我们两国一起动去打曹魏。那么这样的一种决策难道是弱智的人做的吗?所以刘禅并不弱智。

易中天先生举的例子让我们知道所谓“扶不起来的阿斗”这句老话看来站不住脚刘禅不仅不是弱智而且还很有头脑。那么我们就更加奇怪了诸葛亮作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他是想展壮大蜀汉政权的我们也知道诸葛亮是没有篡位野心的那他为什么迟迟不还政给刘禅呢?

那么这现在就有问题了。第一刘备托孤说得很清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交待得清楚两种可能他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他不能辅佐再怎么办。那么根据前面分析看刘禅也不是一个不可以辅佐的人所以诸葛亮辅佐了他。但毕竟你是辅佐不是自取为什么不还政于君呢?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解释是这样的它的原文是这么说的:“政由葛氏祭则寡人。”就是所有的事情都请相父去做寡人只做名义上的国家元了。接着下面一句话是:“亮以禅未闲于政遂总内外。”这个“闲”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熟悉。就是诸葛亮也因为刘禅还熟悉行政事务没有工作经验没有治国经验这才总揽全局。那么我们要问如果刘禅“闲”了呢?是啊他现在是没有经验;他将来有经验呢?再说了你不给他实践的机会他哪来的经验他不是永远没经验吗?经验只能来自于实践啊。所以我历来主张的这个家长对小孩子不要管太多不要怕他犯错误让他自己去学哪怕他碰个钉子摔个跤它也是人生的一个经验教训他自然就会成长起来。你老是说这孩子他小他不会他没经验你老包办代替他永远长不大。这给人感觉这个时候诸葛亮就老是把刘禅包在自己的翅膀里面保护他当然心是好的用心是好的但是刘禅不能成长。所以我们就要问到底是为什么。也只能提出一点儿猜测性意见我的猜测有三种可能性。第一种我猜诸葛亮是想恢复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呢?就是皇帝作为全国统一的象征不处理日常的具体的政治和军事的事务;日常的政治的军事的事务由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起来叫宰相由他们来处理五日一朝。而且这个时候是三公会议已经把处理方案做好了递上去给皇帝皇帝认可一下。那么说得再白一点就是让皇帝当橡皮图章。这个制度我称之为虚君实相皇帝是一个象征实权在宰相那里。这个制度我个人认为是中国帝国史上最好的制度。为什么是最好的制度?因为它是一个可以问责的制度。就是我们拿今天一家公司来比方好的公司一定是董事长不管事的管事的是总经理。应该是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董事会选举董事长董事长任命总经理然后这个公司就交给你了。一旦你做坏了事情董事会可以代表股东就是产权的主体问责于总经理甚至可以罢免。这就责任有人可问有人可担。我们读诸葛亮的《出师表》里面他讲得也很清楚请陛下授臣以什么什么之权如果臣没有做好的话请陛下问责于臣。这是一种最好的制度但是这个制度后来给破坏了。那么诸葛亮是一个有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的人他是不是考虑到要恢复这样一个西汉初年建立的最好的制度呢?那我也没有证据没有证据说明他就是这么想的但是我觉得有这种可能。第二个呢就是任重道远不敢放手。我们去读《出师表》《出师表》里面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夫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就是诸葛亮接过了一个沉甸甸的担子他的责任心是很重很重的他深怕有差错他不敢放手让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去做。这是第二种可能。第三种可能呢就是这个时候的蜀国是内外交困危机四伏。这个我们也是可以从《出师表》里面读出来的话外之音《出师表》一开始就说:“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话说得非常地严重危急存亡。但是通常的理解都理解为外部的压力北边有曹魏虎视眈眈;东边有孙吴不怀好意。而益州这个时候也就是蜀汉这边一批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已经先后去世了人才也匮缺。所以感到很危急这是通常的理解。其实这个时候的蜀汉政权还有一个危急这就是他们的内部矛盾。蜀汉政权的问题就在于它内部矛盾一直得不到解决也正是这个内部矛盾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所以诸葛亮接过了刘备交付的这个重担以后除了要处理好他和后主刘禅的君臣关系以外他还必须处理好蜀汉政权当中他的同僚们那些来自不同的阵营、代表不同政治派别和集团利益的这些人之间的关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了诸葛亮和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之间的严重分歧最后导致李严被废。那么李严被废又是怎么回事?在李严被废的事件当中隐含着蜀汉政权怎样的内部危机和隐忧呢?请看下集——难容水火。

目录
新书推荐: 抗战之我是一个工业人 抗战楚云飞:机枪阵地左移五米 亮剑:从区小队开始发展 谍战:让你卧底,你领五份工资? 亮剑:从边区造到大国重工 从粉碎敦刻尔克开始 断绝关系后,王爷全家后悔终生 青简史记 抗战:团长?不,请叫我列强! 史上最强驸马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