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大江东去(2/2)
事实上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种形象。一种是历史的本来面目我们称之为历史形象这是历史学家主张的样子比方说《三国志》的记载。第二种是文学艺术作品当中的面目我们称之为文学形象这是文学家、艺术家主张的样子。还有一种是一般老百姓主张的样子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比方说民间信仰中历史人物的形象以及我们每个人心目中历史人物的形象。其实我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历史人物的形象因此一个历史剧电视连续剧或者电影拍出来以后我们的观众会表评论说某某演员演得不像这个曹操不像这个周瑜不像这个林黛玉不像这个贾宝玉不像。你怎么能说不像你见过吗?可见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形象这个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
这三种形象是有差距的对于三国来说形象最离谱的是诸葛亮。
*一提起诸葛亮人们就会想到空城计而说起空城计则展现出了人们对诸葛亮军事天赋的无比推崇。那么诸葛亮的空城计究竟生过没有?人们对诸葛亮的追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易中天先生对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又有着怎样独辟蹊径的品评呢?
诸葛亮这个人至少从晋代开始就已经是很多人追捧的对象。当时有一个叫郭冲的人郭冲这个人大概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觉得现在大家对诸葛亮的评价远远不够于是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这里还有五件事情是你们大家不知道的第三件事情就是空城计。诸葛亮的空城计最早见于郭冲的这篇文章。
后来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引用了这个材料并予以驳斥说当时在阳平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生这样一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扎在宛城不在阳平战场怎么可能有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空城计呢?但是这个空城计的故事实在是太精彩了所以文学作品是一说再说戏剧作品也就一演再演但是这个事情是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的。我们简单地说一下这个空城计吧大体上的意思就是说司马懿率兵来进攻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马谡这个人是个书呆子空谈可以打仗不行把街亭给丢了于是司马懿就率领几十万军杀奔而来。当时诸葛亮手上已经没有兵了只好把城门四个城门全部打开派了2o个老兵在门口扫地诸葛亮自己搬了一张琴焚了一炉香带了两个小孩子坐在城楼之上唱卡拉ok。司马懿的大军跑来一看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然后司马懿自己打马上前大为惊诧说牛鼻子老道搞什么搞?城门大开他开party啊。于是撤军。
这个事情不合逻辑啊第一你不就是怕他城中埋伏了军队吗派一个侦察连进去看看探个虚实可不可以?第二司马懿亲自来到城门楼下看见诸葛亮在城楼上面神色自若琴声不乱说明距离很近看得见听得清那你派一个神箭手把他射下来行不行?第三根据这个郭冲的说法和《三国演义》的说法两军的军力悬殊是很大的有说司马懿带了二十万大军的有说司马懿带了十几万大军的反正至少十万你把这个城围起来围他三天围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掉头就走呢?所一是不合逻辑的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子虚乌有。
其他的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等等都是编出来的。其中最可笑的是借东风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三国演义》当时诸葛亮借东风是个什么形象?披头散光着脚丫穿一身道袍所以鲁迅先生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这个妖不是妖精也不是妖怪是妖人。妖人就是当时那些装神弄鬼的什么巫婆啊神汉啊这类的人物。诸葛亮当然不是妖人诸葛亮不但不是妖人而且是帅哥。《三国志》说诸葛亮身长八尺这个八尺是汉尺汉尺的八尺合现在市尺五尺五寸相当于一米八四。而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年龄是多少呢?26岁大家想一想26岁的年龄一米八四的个子该是什么形象?和我们心目中的我们舞台上的一样不一样?借东风这个事情当然也是没有的。而且就算有去借东风的人也不该是诸葛亮该是周瑜啊。我们读杜牧的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没说东风不与诸葛便啊。
实际上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刘备军事集团和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这是他的主要功绩而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的主要功绩也是为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也就是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值得怀疑的。现在成都的武侯祠还有清人赵藩写的一对攻心联他说“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一幅攻心联其实是委婉地批评了诸葛亮批评他在刘备去世以后主持蜀国工作的时候穷兵黩武宽严戒误。但是到了《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就变成杰出的军事家了而且神机妙算算无遗策其他的军事将领都变成了提线木偶傻乎乎地带着军去打仗走到地方掏出一口袋军师给我的锦囊妙计打开看看哦这么办。这个实在是太离谱了这个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人们对他的崇拜。
*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而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像以上分析的空城计和借东风等只不过是文学家们把诸葛亮神话了所以历史形象并不等于文学形象。而对三国人物崇拜达到最不可思议的当属关羽关羽已经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而且他还被奉为行业祖师爷。那么民间为什么那样崇拜关羽呢?易中天先生对民间的关羽崇拜又有着怎样的精彩点评呢?
文化人是非常崇拜诸葛亮的而民间信仰更多的是崇拜关羽关羽也是一个值得崇拜的人因为关羽特重情义这是关羽最大的特点。关于被曹操俘虏以后曹操对他非常非常好关羽也非常感激曹操对他的收留和信任但是关于仍然心向刘备。那么这个时候关羽就面临一个选择是效忠曹操呢还是效忠刘备呢?而关羽采取了一个什么做法呢就是我重重地报答曹操以后回到刘备身边这就是重情重义。当然关羽走的时候曹操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大度当时有人提出来要追杀关羽曹操说不用这样的义士我们应该尊重他。可惜现在民间只记住了关羽的情忘掉了曹操的义正是由于关羽如此地重情义因此关羽成为民间信仰崇拜的对象。
但是这个民间信仰呢有时候想起来也是有点怪怪的我们知道这个民间信仰受两本书的影响最大一本是《水浒传》一本是《三国演义》。虽然在文化人那里《红楼梦》的地位最高认为《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no.1但是民间喜欢的还是《水浒》和《三国》。比如说民间行业会用《水浒》和《三国》的人物做祖师爷比如说强盗以宋江为祖师爷小偷以石迁为祖师爷编制业以刘备为祖师爷屠宰业以张飞为祖师爷没有以《红楼梦》人物什么贾宝玉啊王凤姐做祖师爷的。那么这些都还有些道理奇怪的是剃头匠以关羽为祖师爷关羽没有剃过头啊而且东汉的时候这个我们中国人是不兴剃头的是留全的。那么想来想去一点联系无非是剃头匠和关帝爷手上都有一把刀嘛但是关羽的刀是杀头的不是剃头的。我就想起来清代有一个剃头匠在门口贴出一幅对联来倒是蛮像关羽的口气怎么说呢:“问天下头颅几许看老夫手段如何”!我不知道有人敢去剃头不?
这是一个奇怪的事情还有一个奇怪的事情关羽现在变成财神爷。你看我们现在很多的企业里面民营企业或者是个体商贩他的家里面都供者关羽的像。这个关羽是一个军事将领你说他是战神这个话还说得过去他怎么是财神呢?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财都是枪来的?而且依我看关羽总有一天会变成爱神会供奉在婚姻介绍所。为什么呢?因为关羽这个人对爱情追求也是很执著的当时刘备带着他都投奔曹操曹操是和吕布作战。战前关羽就提了一个要求说曹公我可以英勇奋战但是打下吕布以后有一个女人你要把他嫁给我。曹操说好刘备也去帮着说然后到了决战前夕这个关羽又去提醒曹操那你说话要算数的我们打赢了以后那个女人你一定要嫁给我的。曹操说不对啊这个关羽怎么就认准了这个人我去看看曹操一看哎呀国色天香啊我曹某人还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吧。结果弄得关羽非常的郁闷。
不过曹操这个人虽然抢了别人的老婆他也被别人抢了功劳抢了什么功劳呢?在《三国演义》里面被诸葛亮抢走了空城计的“明权”实际上空城计的故事是有的但不是生在诸葛亮的身上而是生在曹操的身上。是曹操和吕布作战的时候有一次曹操的军队出城收麦子去了突然吕布的军队开了过来。曹操情急之下把他的随军家属全部都弄到城墙上去站岗等吕布开过来一看满城都是莺歌燕舞姣声嗲气。再一看呢城外面有一个树林子深不可测吕布想曹操这个贼狡猾狡猾的肯定是把埋伏买在树林子里面了撤!撤回去以后想想呢又不甘心第二天他又来了这回曹操真的把伏兵埋伏到树林子了。
*历史上的空城计看来是有的但是它不属于诸葛亮而是属于曹操。通过易中天先生的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三国历史每个人也都会站在不同的角度点评三国人物所以这就造成了空城计这种张冠李戴的冤假错案。那么我们现代人应该根据什么标准来看待三国这段历史呢?
现在我们知道了历史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那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历史呢?我个人的看法还是先要弄清楚历史的本来面目就是弄清楚历史形象。
对于三国来说还是要读《三国志》。三国志的作者叫陈寿是现在四川省南充市人。陈寿完成《三国志》这部著作的时间距离西晋统一中国只有五年就是相隔的时间不是很久。第二点呢陈寿这个人治学非常严谨他收集来的材料但凡是他觉得可疑的他宁肯不用留下来的应该说是基本可靠。但是正是因为陈寿有这样一个特点所以《三国志》这本书非常地简略不是太好看。所以过了13o年又有裴松之来为《三国志》做了注。一般人为古书做注主要是进行一些解释比方说名词解释、动词解释、时代背景介绍怕你看不懂做一个注。裴松之的注不一样裴松之把陈寿弃而不用的材料以及陈寿写《三国志》所看不到的材料有选择地补充了进去。补充的时候裴松之也做了一个甄别工作就是他认为不可靠的材料他会在后面加以说明就是我认为这个东西是靠不住的我认为这个时不可能的理由是什么什么什么。那么如果几个材料是矛盾的裴松之就采取并存的方式罗列在这里让后来的读者自己去甄别。所以裴松之的注也是比较可靠的。
所以要弄清三国的历史面目历史形象也就是这两个东西:陈寿的《三国志》、裴松之的注寿志裴注。但是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比方说空城计这个故事钱钟书先生就认为是“不欺售欺”的典型什么叫“不欺售欺”呢?就是以不欺骗来欺骗。我这里面没有人我明明白白就告诉你是没有人啊结果呢对方还不相信。你越是说我这城里面真的没有兵他越不相信。这叫做“不欺售欺”钱先生认为这是一个典型。
因此《三国演义》这本书历来被当作兵书来看。明清之际清人要入关他们就用《三国演义》做教材。当时把《三国演义》翻译为满文印了一千份作为内部文件给一定级别的贵族和官员阅读。甚至还有这样的故事说是有一个满洲将军结识了一个汉人成了朋友以后这个满洲将军说你这汉人不错来来来你到我房间来我给你看一个内部文件不公开的。打开一看《三国演义》。因为哪怕就像空城计那样的例子它也有心理学的问题它实际上是一个心理战。所以为三国演义做批文的毛宗岗父子他有个说法他说只有谨慎的人才不会做大胆的事也只有谨慎的人才最能够做大胆的事因为这个谨慎的人他一生都小心谨慎他突然大胆一回没人相信。诸葛亮就是一个很谨慎的人叫做诸葛一生惟谨慎他谨慎了一辈子突然来一个空城计那司马懿不相信了因为只记住了他平时的小心谨慎。当然这个事情也就是碰上了司马懿是个知识分子想问题比较复杂所以后来有个叫魏禧的人说了他说如果是碰上一伙山贼一伙强盗土匪他哪想那么多管他娘的老子进去再说!诸葛亮不就抓走了吗?
所以三种形象各有各的道理。那么我们这个系列要做的工作就是把这三种形象都告诉观众朋友然后进行讨论。也就是说我们要做三件工作:第一是还原就是还原到历史的本来面目;第二是比较就是比较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有什么不同;第三是分析就是分析一下这个形象为什么会演变。实际上品读历史也可以有三种意见一种是站在古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历史意见;第二种是站在今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做时代意见;第三种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做个人意见。
任何人研究历史都难免会有这三种意见因为历史毕竟是历史历史就是过去的事也就是故事。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宋代词人张升的词说“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实际上进入渔樵闲话的又何止是六朝兴废事呢?那是可以包括一切历史的正所谓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在今后的节目里我将给大家笑谈三国品读三分。而我们要讲的第一个人就是一个在历史上争论最大、意见最分歧、形象最多样的人那么这个人是谁呢?请看下集——真假曹操。
*他曾经叱咤风云他死后骂名最多。在演义中为什么他是白脸的奸臣?在历史的记载中为什么他的所作所为自相矛盾?他是奸贼是奸雄还是英雄?众多说法不一的形象中哪一个是真实的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