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牛人”牛指挥(1/2)
记忆里,爸妈一直都忙。爸在调度室,这是生产的协调中心,两部摇把电话,每晚汇总当rì生产数据,采油、作业、注水、车辆等等,全手工完成。油田是特殊行业,24小时不停转,调度3天一个夜班。妈在职工医院挂号处,也要值夜班。碰到两人同时值班,张成哥俩就被反锁在屋里,困了就睡,也不知道害怕。其实,不好的环境真能锻炼人的生存能力,至少可以不娇气。
可有一天晚上张成真害怕了。不知道是晚上几点钟了,隔壁传来鸡的惨叫声。需要说明一下,张成家住着两间简易房,一间全家人住,一间放些杂物、当厨房,妈养了两只鸡,全家鸡蛋靠它们供应。鸡的惨叫声把哥俩从梦中惊醒,很害怕但张成没胆量到隔壁查看,况且哥俩是被反锁在屋里的。后来没动静了,哥俩在恐惧中竟又睡着了。第二天下夜班的爸妈回来,才知昨晚黄鼠狼光顾过,两只下蛋的母鸡终因不敌而牺牲。
爸病了,胃病,学名叫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以后的十来年里,爸每年秋冬换季时都会这样。听妈说,爸是上学时饿的。七十年代虽然生活没有大的改善,但吃饱还是可以的,张成没有挨饿的经历,在老家偶尔吃顿地瓜面窝头,甜不拉叽,不算太难吃。五六十年代吃不饱,现在为了减肥专门不吃饱,生活变化还是很大的,感谢改革开放,感谢邓老!
跑题了,继续写。爸病了,在家休息,躺在床上,屋里烧炉子,不开门,暖和。张成哥俩在家玩,妈去上班了。“小张,病了?我来看看你!”随着声音进来俩人,前面是一个黑瘦的中年人,没见过,后面跟着的刘叔张成认识,跟爸一个办公室的。“牛指挥!你怎么来了?”爸边说边下床。“躺着吧!”那个牛指挥说。三个人聊得热火朝天,张成听不懂,什么5排3井,rì产量什么的。过了好一阵子,牛指挥站起来“不聊了,歇着吧,走啦!别动!别送!”走到门口,看见了张成,“这是你家大小子?头回见,这大脑袋长大肯定聪明,跟你爹一样上大学!”张成脑袋被拍了两下,那动作象在挑西瓜。
有必要解释一下,牛指挥,姓牛,不是乐队指挥,“指挥"一词为油田企业特有名词,是一类官职统称。分县团级和厅局级两大类。油田为正局级单位,下属二级单位为县级,两级领导班子成员统称为指挥,如牛指挥、马指挥、吕指挥、罗指挥,类推。油田开发在当年多是会战制。发现石油了,全国范围内抽调队伍,短期内多打油井,形成一定的产量规模。会战是由成立的指挥部全面负责,领导者们因此被称为"指挥"。始于大庆油田会战,止于企业所有制改革,后改称"牛厂长""马经理",接轨了,但没了油田特sè,牛指挥!好听!
牛指挥是军队转业的,正团级,现在是副指挥,管生产运行,虽是副职,但说话很硬气,有份量,因为他"牛"。
据说他能说出每口井的主要数据,不用查资料,让地质、工程部门的秀才们大跌眼镜,自叹不如。
再就是不回家,他有家,但家仅限于吃饭和睡觉,其余时间就在办公室、调度室、小队、井站上。有一次,夜里十一点多了,司机小刘突然接到出车任务,到家接牛指挥。小刘飞速跑到车队,发动吉普,赶到牛指挥家门口。牛指挥披着军大衣走出家门,上车后就一句话“滨2排6。”小刘立刻飞奔而去。一路上,牛指挥一言不发,小刘也不敢问,这么晚上井,肯定是有紧急情况。夜黑路又颠,四十分钟后来到2排6井,夜班职工正在忙碌着,一切有条不紊。牛指挥在井边站了三分钟,扭头一拉车门,坐在副驾驶位置,“回去!”小刘调头往回返。边开车边有些纳闷,“大老远大晚上跑过来,站了不到三分钟,一句话没说就回来了,到底是咋回事?”
"牛指挥,咱这么来井站干啥?”“刚睡着,做了个梦,排6井作业施工出问题了。没事就好。”这话搞得小刘哭笑不得,“牛指挥,您这梦做得好,回去快两点了,我都来不及做梦了。”“早上我请你吃油条!”“说话算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