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天花可治!!(2/2)
诸多大夫身前,百姓们自发地排起了长队,先前的质疑声渐渐被欣喜和期待所取代。
孩子们好奇地张望著,大人们则满脸庄重,眼中透著对新生活的嚮往。
一位老者在家人的搀扶下,缓缓走向接种的营帐,口中说道:
“我活了这把年纪,见过太多人被天夺走生命。如今有了这点希望,死就死了怕什么,说什么也要试一试!”
消息如春风般吹遍了这片土地,“天可治”这四个字,承载著无数的希望与生机。
人群中,有位面容憔悴的母亲,紧紧搂著怀中瘦弱的孩子,眼中满是忧虑与期盼。
孩子的小脸因病痛而显得格外苍白,母亲的手不住地颤抖著,嘴里喃喃自语:
“上天保佑,这法子一定要灵啊,孩子他爹就是被这天给夺走的,可不能再让孩子遭罪了。”
旁边一位老者,拄著拐杖,身形佝僂,脸上的皱纹里也写满了对生的渴望,他声音沙哑地说道:
“活了大半辈子,从未想过这天竟能有治法,若真能治好,吴王殿下和孙大夫可就是咱的救命恩人吶!”
营帐內,孙轩和几位学徒大夫正有条不紊地准备著接种事宜。
孙轩神色专注,眼中透著坚定与慈爱,他轻轻拿起接种用的器具,仔细端详,仿佛在对待世间最珍贵的宝物。
学徒们也都神情肃穆,各司其职,有的在消毒器具,有的在核对名单,现场瀰漫著紧张而庄重的气氛。
第一位接种的是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他深吸一口气,走上前,眼神中既有对未知的恐惧,又有对治癒的渴望。孙轩轻声安慰道:
“孩子,別怕,这法子已经试验过多次,虽有些不適,但定能保你平安。”
说著,便熟练而又谨慎地开始了接种操作。
小伙子紧咬牙关,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双手紧紧握拳,却始终没有发出一声痛呼。
隨著接种的进行,人群中不时传来低低的议论声和轻微的抽气声,但大家都自觉地排著队,没有一人插队或离开。
那位母亲抱著孩子,眼神紧紧跟隨著接种的过程,嘴唇颤抖著,不停地念叨著保佑的话语。
当轮到她的孩子时,她的手颤抖得更加厉害,但还是坚定地將孩子递了过去。
孙轩接过孩子,眼中满是温柔,轻声哄著:“小傢伙,一会儿就好了。”
接种完后,母亲连忙接过孩子,仔细查看,眼中泪光闪烁,口中不停地道谢。
在眾人的共同努力下,接种工作顺利进行著。一天下来,已有数百人完成了接种。
儘管大家的脸上还带著疲惫与担忧,但眼中的希望之光却愈发闪耀。
接下来的日子里,孙轩和助手们日夜坚守,密切观察著每一个接种者的反应。
营帐內,孙轩和学徒们忙得不可开交,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著欣慰的笑容。
隨著接种人数的增多,康復的天病人也越来越多。曾经因天而冷清的街巷,渐渐恢復了往日的生机。
???
悠悠五六日的时光转瞬即逝,营地之中,那些曾被天病魔纠缠的病人已然全部康復,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著重获新生的喜悦与光彩。
朱樉身著一袭威严的战袍,身姿挺拔地佇立在营地中央那堆积如山的杂物之前。
这些杂物五八门,破旧的衣物、用过的医疗器具以及各种可能沾染病菌的物品层层叠叠地堆积在一起,宛如一座小山丘,它们静静地待在那里,仿佛在无声地诉说著这场与天艰苦卓绝斗爭的过往。
朱樉神色凝重地伸出手,从一旁的秦二手中接过一支熊熊燃烧的火把。
那火把上的火焰跳跃闪烁,好似蕴含著无尽的力量,隨时准备吞噬一切黑暗与邪恶。
朱樉紧紧握住火把的柄,手臂高高扬起,隨后猛地用力一掷。
剎那间,火把如同一只浴火的飞鸟,精准地落入那堆杂物之中。
只听“轰”的一声,火焰瞬间腾空而起,贪婪地舔舐著每一寸杂物,將其迅速包裹在一片火海之中。
那炽热的高温和明亮的火光,仿佛是在向世人宣告著这场胜利的到来,也像是在驱散这片土地上残留的疫病阴霾。
朱樉微微仰头,深吸了一口气,那清新的空气顺著鼻腔涌入肺部,让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畅快与释然。
他缓缓转过身,目光坚定而有力地扫过身后那整齐排列的大军,以及远处簇拥而来的诸多百姓。
此时,人群中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气敛息,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朱樉身上,眼神中充满了敬畏、感激与期待。
朱樉双脚分开,稳稳地站立在大地上,他挺直了胸膛,鼓足了气息,高声喝道:
“诸位將士、乡亲们!”
“经过多日的不懈努力与抗爭,那肆虐已久、夺走无数生命的天病魔,终於被我们彻底击败!它已在我大明的土地上绝跡,往后,我大明的百姓再也不用遭受这天带来的无尽疾苦与磨难!”
“大明万年!!”
“大明万年!!”
???
朱樉的声音雄浑有力,在营地的上空久久迴荡,如同一阵阵激昂的战鼓,敲击在每个人的心间,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紧接著,朱樉微微眯起双眼,神色变得更加深沉而庄重。他再次开口,声音低沉而坚定地说道:“如今,天之患已除,我们也该踏上新的征程。將士们,整理行囊,准备拔营!我们即刻启程,返回应天!”
隨著朱樉的一声令下,整个营地瞬间忙碌起来。
不多时,大军便已整装待发。马蹄声噠噠作响,旗帜在风中烈烈飘扬,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向著应天的方向稳步前行。
而与此同时,天能够被医治好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以惊人的速度在大明的每一寸土地上飞速传播开来。
从繁华的城镇到偏远的乡村,从热闹的集市到幽静的山谷,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街头巷尾,茶馆酒肆,到处都在传颂,又或是质疑。
(有点水字数,见谅见谅,后面的內容有点问题要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