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没有钱怎么办(2/2)
李彦舟的眉头皱了起来。
还好,明天就能和族里签契约,到时候能拿到三百文钱和三斗米。
三斗米,差不多三十六斤,他一个人省著点吃,能撑上一个月。
可那三百文钱……
买油盐酱醋得钱,扯几尺结实耐穿的粗布做身新衣裳,再买二斤把被子加厚……
他心里飞快地盘算了一遍,眉头皱得更紧了。
这点钱,根本不够用!
而且这些东西,仅仅是让他能活下去。
可他想要的,不是苟活!
他要科举,要读书出仕,要堂堂正正地將命运握在自己手里,活出个人样来!
而科举之路,说白了,就是一条用钱堆出来的通天大道。
首先,最基础的笔墨纸砚,就是一笔长期开销。
平日里练字,可以用最便宜的草纸,一大叠也要十来文钱,省著用,半个月也就见底了。
最普通的松烟墨,一块三四十文,天天磨也用不了太久。
毛笔更是易耗之物,一支最差的狼毫笔,也要二十文,用不上两月,笔锋就禿了,写出的字都带著毛边。
零零总总算下来,一个月什么都不干,光是读书写字,就要耗掉一百多文钱。
但这,仅仅是开始,连开胃小菜都算不上。
真正的大头,是应考本身。
童试分县试、府试、院试三场,一关比一关难,一关比一关烧钱。
报名时,县衙要收“报名费”,叫“报名银”,约五十文;
考试时发的卷子,要收“卷费”,约二十文。
一场县试下来,光是交给官府的明面费用,就得七八十文。
到了府试,费用翻倍,没有一百五十文下不来。
最后的院试,由学政大人主持,规格最高,各项费用加起来,至少要二百文。
三场试考下来,顺风顺水,光是报名费就得掉四百多文。
然而,最要命的,还不是这些。
而是“认保”。
按朝廷规矩,参加童试的考生,必须由本县的廩膳生员,也就是俗称的“廩生”出面作保,证明你身家清白、並非优伶娼皂之流。
廩生是秀才中的尖子,吃著朝廷发的“公粮”,在县里有头有脸,谁会平白无故为你一个穷小子担风险?
想让他们点头,就得拿出实打实的“保金”。
这笔钱,在本县的行情价,至少是一两银子打底,也就是足足一千文钱!
这还只是明面上的价钱。
你总不能空著手去求人吧?
第一次上门,茶叶、点心不能少,还不能太寒酸;
县试在本地还好,府试和院试,得去几十里外的府城考。
来回的路费、在城里找客栈住下的宿费、吃饭的伙食费……
一场试至少要考上三五天,你总得提前去吧?
一趟下来,没有五百文钱根本打不住。
除此之外,他还得购置一些经典教材,辅助性的备考书籍,歷年真题。
这些资料不仅难得,还不便宜。
李彦舟在心里默默地算了一笔帐。
笔墨纸砚的日常消耗、资料费,三场考试的报名费、请廩生作保的费,再加上两次去府城的盘缠……
就算他一路顺利,一次就过,没有十两银子,只怕连童试的门都摸不到!
而他明天能拿到的,只有三百文。
三百文,对比十两银子。
连个零头都不够。
钱!
他必须在不耽误学业的前提下,儘快挣到这十两银子。
靠什么挣呢?
李彦舟正在盘算,就听到院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接著就是李冬至著急忙慌的叫声。
“三哥,不好了,你外祖父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