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三军震惊(1/2)
李守鑅等昌平军官激动不已,因为激动而面色潮红。
京营的襄城伯李国楨,阳武侯薛濂,武定侯郭培民以及守城的抚寧侯朱国弼,临淮侯李祖述等勛贵又惊又喜,神態各异。
大明从洪武时候,功臣封爵级別分为三等,公,侯,伯。
公爵正一品,侯爵从一品,伯爵正二品。
爵位有世爵和流爵之分,世爵是世袭罔替,流爵是不能世袭爵位,子孙后代可以世袭指挥使和同知一职。
与唐宋五等爵不同,大明没有册封子爵,男爵。
这子爵,男爵品级不高,而军队卫所里面就有正三品指挥使,正四品指挥僉事可以作为世职,所以,世袭指挥使对应於子爵,男爵。
这是完全一样的功能,洪武皇帝独创。
按照洪武皇帝的想法,没有必要把爵位搞得太大,让勛贵圈子分为两个圈子,一方是高阶的公侯伯贵族,另一方是普通世袭指挥使,同知的普通贵族。
两个圈子因为地位和职务不同,天然具有隔阂,无法凝集一起,让朱元璋很放心。
到了成祖朱棣时候,伯爵被提高到正一品之上的地位,勛號,品秩有了改善。
开国公爵,公侯爵有勛誥和铁卷,而伯爵没有。
从靖难开始,伯爵有了奉天翊卫的勛誥,也有了铁卷。
因为从洪武到成祖,一直没有册封子爵,男爵,故此,这两种爵位被取消了,大明默认只有公,侯,伯三等爵。
再往后,封爵就难了,从开国第三代仁宗开始到明末思宗,册封侯爵,也不过十二人,册封伯爵也不过二十余人也!
大明祖制,非军功不得封爵!
神宗万历开始,打破了这规定。
万历册封生母父亲李伟为武清侯,而熹宗册封生母弟,外戚王升为新城侯,另有张皇后父张国纪封太康伯。
到了崇禎时期,张国纪因为捐银两万两,进侯爵,为太康侯。
思宗又册封生母弟刘效祖为新乐伯,卒后,赠侯,予三代誥。
纵观大明一朝,就没有功臣封王的。
而朱家对宗室封赏,毫不吝嗇。
朱元璋册封宗室人员为两等王,三等將军,三等中尉共八等。
太子是独一无二的皇位继承人。
以外的皇子一律授予亲王爵位。
亲王之嫡长子世袭亲王,余子皆封郡王。
郡王之嫡长子世袭郡王,余子皆封镇国將军。
镇国將军之子皆降封辅国將军。
辅国將军之子皆降封奉国將军。
奉国將军之子皆降封镇国中尉。
镇国中尉之子皆降封辅国中尉。
辅国中尉之子皆降封奉国中尉。
奉国中尉诸子皆世袭奉国中尉,世袭。
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打个比喻,亲王想要薅朝廷羊毛,他可以找一百女子,生一千个儿子,无论嫡庶都是可以封郡王的。
歷来,亲王的字面意思很明確,就是皇帝一母所出亲兄弟,庶出兄弟只能封郡王,从唐宋歷来如此。
而洪武皇帝搞成了亲王长子一直是铁帽子亲王。
而其余儿子皆为郡王更是可怕,其余儿子就包括庶出乃至私生子,全部封王势必造成王爵编制恶性膨胀,最终掏空大明国库银两。
从万历开始,这种宗室封爵制度就展现后遗症了,这庞大的宗室供养费用,几乎压垮了大明財政。
明朝亡於封王,这不是一句空话。
洪武大帝是因为年少穷苦原因,极为重视亲人,奈何他万万没有想到,歷经十代之后,宗室人员是何等的庞大!
有野史记载,到了明末思宗时候,宗室人员达到了百万之巨,是压垮大明王朝最后一根稻草。
这不合理的制度,最终带来无穷的灾难。
如今面临明亡时刻,崇禎自然要改变这一切。
宗室问题等腾出手来再说,先说这功臣爵位。
以崇禎想法,必须要往高处,往大处加封,这样才能收拢眾將之心。
与大明生死存亡问题相比,王爵就是个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