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旅游科长(2/2)
郝这个姓不多见,都知道是谁。
其实当年的李炎挺自卑的,话都不敢跟郝向南说,怎么可能跟他父亲学外语,现在也是万不得已,才搬出这个救兵。
趁江大海脑子还没转过弯,李炎把合市高中毕业证,下乡的军马场给他开的介绍信,自己的档案,以及丹市绢纺厂的招工审批表等统统拿出来,给江大海过目。
江大海一样一样都仔细看过,证件真实,他心里的疑虑自然也就打消了。
聊著聊著,火车进站了。
李炎趴在窗口往外望。
光禿禿的站台上,“丹桂站”的站牌隨著车轮碾压铁轨的巨响以及灰蓝色调的人流落入眼帘。
***
火车站台还是露天,上午十点的太阳晃得人刺眼。
只有外宾站台上搭有凉棚。
丹桂市外事办公室简称市外办,下属的旅游科李科长正在凉棚底下走来走去,不时用手绢擦著汗。
1978年后,丹桂市作为国家首批对外开放的五个城市之一,旅游事务由市外办统筹管理。
市外办下属的旅游科负责接待外宾、管理涉外酒店和旅游资源开发。
直到1985年,市政府才將旅游管理职能从市外办分离,单独设立市旅游事业局,作为专职管理旅游行业的行政机构。
等了一会,未来的旅游局局长、现任李科长突然停下脚步。
进站的火车开始陆续下人。
他整了整白色的確良衬衣,手绢攥在手心里都要拧出水来。
都说这外国人喜欢讲皿煮字由,米国记者的作风果然奔放,明明跟著团队入境,半路居然自己跑了。
要是在火车上出了什么事,他这科长也该回家种红薯了。
“科长。”
汹涌的人群里有人喊了一声。
李科长看清来人,赶紧招手:“小王。”
科员小王气喘吁吁地跑过来。
他边跑边把手里的摺扇打开,到了李科长面前,就立马给李科长扇风,自己满头大汗也没当回事。
“科长,余教授到了,刚好赶上车到站,等著接外宾呢。”
谢天谢地,总算找到一个会英语的。
李科长拿手绢掸了掸汗。
忍不住埋怨:“京城那边就该派个翻译过来,明知道咱们的人手不够,要不是余教授肯帮忙,这回非桶篓子不可。”
“说是那边的翻译也不够呢。”小王陪著笑说。
“现在谁的翻译够用?”
李科长甩了下手绢。
“咱市里,连翻译、导游、借用的老师一块算上,会外语的人总共不超过五十个。
这两年,旅游的人数是越来越多,今年到现在光外宾就来了三万多人,一下子比前两年多了四、五倍,哪哪都缺人,我这科长难哪。”
八十年代初,国家外语人才紧缺,首都外事办都招不到人,何况是丹桂这个小城市。
“別人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吗?”小王手上的摺扇不停,“国家需要旅游业,可咱们地方上的困难太多了。不光是翻译,宾馆咱们也缺呀,不然报纸上也不会登著,『丹桂山水甲天下,来到丹桂住地下』,床位不够,那也只能打地铺。”
“但话又说回来,”小王顿了下,“科长,你常教育我,要辩证地看待问题,所以我认为,有困难不一定是坏事。”
“哦?”
李科长瞅了小王一眼。
小王说:“科长你看,就这么大的困难,外宾还越来越多,挣的外匯也是蹭蹭往上涨,看今年数字,没辜负大领导的期望。都说县官不如现管,主管旅游的干部如果不行,这成绩怎么能迎难而上呢?”
李科长吹著小王扇过来的凉风,嘴角微微露出笑意。
“行了,別说那些没用的。外宾自己从京城过来,火车上乱的很,小王,待会把列车员给我叫过来,我问问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