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秦人与秦军(1/2)
对於老者的问题,叔孙通想也没想就给出了回答。
可没成想,眼前的老者在得知叔孙通来自齐国以后,脸上竟流露出追忆之色,自顾自地说道:
“齐国是个好地方,那里富饶、安定,老头子我年轻的时候去过。”
见眼前的老者竟然也去过齐国,叔孙通不禁感到有些惊异,忍不住出言询问道:“您也去过齐国?”
面对叔孙通的视线,老者思衬片刻后,给出了回答:“老头子我当年隨王賁將军入齐,杀了不少人。”
话音落下,叔孙通的脸憋得涨红,一时竟不知该作何回应,只得保持沉默。
他作为齐人,对於齐国的灭亡,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
秦国採取远交近攻的策略,用重金收买了齐相后胜,使齐国既不参与合纵抗秦,也不加强战备。
齐王建更是奉行“事秦谨“的政策,从而导致武备废弛。
当秦国陆续灭掉其余五国,兵锋直指齐国时。
稷下学宫的那些学者,很快便如同大雁归巢一般,纷纷离开齐国。
秦灭齐之战时,秦將王賁仅率五万偏师从燕地南下,而彼时的齐国,仍有七十余城,可战之兵数十万,以及五国的残军。
然而却因为齐王建的懦弱与短视,最终“不发一矢而亡”。
不仅仅是秦人,就连齐人也十分看不起这个懦弱无能的君主。
投降后,嬴政背弃承诺,將齐王建囚禁於共地(今河南辉县)松柏林中,不予饮食。
在这期间,没有一个齐人前去帮助他们的君主,最终,齐王建被活活饿死。
甚至在齐王建死后,还有齐人作歌讽刺:“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
更新不易,记得分享101看书网
或许是觉得太过於压抑,叔孙通索性换了个话题,开始向老者询问这里的状况。
谈及这个问题,老者无可奈何地嘆了一口气,將目光转向不远处正在用牛犁、耒耜等农具翻土的农夫:
“从我小的时候起,这里就是这样。”
老者在说到这里的时候,停顿了片刻,又继续道:“虽说郑国渠修成,可咱们却一点好处没落到。”
“眼看著邻近的村子,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过,咱们这里却连填饱肚子都困难,每次都得绕一个大圈子,跑到上游的洛河取水。”
“郑国这个老役夫,当初为什么不多修……”
老者貌似对郑国抱有极大的怨气,甚至直接当著叔孙通的面,喋喋不休的抱怨起来。
叔孙通將老者脸上的表情尽收眼底,下意识地询问道:“既然这里不好,那有没有考虑搬迁呢,搬到更富饶的地方去?”
待叔孙通的话音落下,只见老者笑了笑,眼中流露出不舍:“老头子我从小就在这里长大,父母、以及小时候的玩伴都埋在这里,实在是捨不得走啊!”
老者说完,环顾四周,面露坚定之色,自顾自地说道:“就算是死,老头子也得死在这里。”
叔孙通听闻此话,怔了怔,脸上流露出复杂的神色。
在这之前,他接触的最多的是秦军,极少与秦人打交道。
一提到秦军,叔孙通的脑海中自动浮现出虎狼之师这四个字。
在他的印象中,秦人和秦军一样,都是残忍、冷漠、凶暴的代名词,甚至已经到了能够夜止孩啼的地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