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吴三桂(2/2)
等后面清军觉得自己坐稳了天下,才又开始强行推行剃髮易服。
而吴三桂为了获取清军支持,是已经剃髮了的。
事先吴三桂不知道王朝相在场,头上没有任何装饰,金钱鼠尾的辫子就这么晃荡著。
王朝相清楚,很多东西,宜粗不宜细,不能深究。
场面上,还得將吴三桂当作大明忠臣看待。
”平西侯为了借虏平寇,受了委屈,朝廷都看在眼里。“
”建奴不信任平西侯,可朝廷对平西侯,可是深信不疑。“
”知道平西侯部军粮短缺,皇上已命沈廷扬领水师北上向平西侯送粮。“
朝廷送粮,真心也好,加意也罢。不管是出於什么目的,吴三桂都不敢收。
要是收了明廷的粮,清廷会怎么看待自己?
“三桂多谢皇上恩典。只是朝廷目前也是困顿之时,三桂虽难,也知应为朝廷分忧。”
“烦请上差转呈朝廷,粮就不要送了。三桂不能亲身侍奉圣上,已万死,又还有何面目受粮。“
”如此,也算是三桂为朝廷尽一份绵薄之力。“
王朝相看破不说破,“平西侯真是高义,下官一定转呈。“
”只是平西侯处境艰难,如此一来,只怕是更要受制於建奴了。“
吴三桂一听就明白了。
当初自己领兵退到山海关的时候,曾经精简过军队。
乱世,军队才是扛把子。
吴三桂自幼从军,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而且,精简军队,精简下来的士兵是要给遣散费的,吴三桂那时候根本就不可能发的出那么大一笔遣散费。
那他为什么还要精简军队呢?
原因很简单,不是吴三桂想要精简军队,而是很多人,主动脱离关寧军。
关內有顺军,关外有清军,吴三桂被夹在山海关,他想要活下去,就必须在二者当中做出选择。
关寧军,皆是辽人。
辽人,经常被抽调至內进剿流寇,他们同顺军是有仇的。
辽人,同清军打了几十年,双方之间早就是不死不休。
崇禎皇帝向来厚待辽东,很多辽人对明朝是抱有一定的忠诚度。
所以,当吴三桂选择清军的时候,很多人不愿意降清,便主动脱离队伍。
有一部分,就南下到了山东,被山东巡抚朱大典收留,重新编入军中。
吴三桂则藉此事上书清廷,说为了表示我的诚意,不引起你们怀疑,我主动裁军,以求儘快获取清军的支持。
通过南下关寧军提供的信息,吴三桂不会觉得南京的那帮人全都都是废物,
朝廷不可能分析不出自己目前的处境。
借虏平寇,有真心实意,也有虚情假意。
目前,朝廷能派人了,就说明大家都还是体面人。
“先帝对三桂天高地厚之恩,初闻先帝勤王詔令,三桂同督臣王永吉、抚臣黎玉田,立迁寧远百姓,率军勤王。“
”奈何百姓不同於军队,行动缓慢。等赶到山海关时,京畿已经遭劫。“
“每每思之,无不痛心疾首。“
“而辽部居山海孤关,內外断联,交通绝途,万般无奈之下,这才选择联虏平寇。”
“今日得见上差前来,倍感亲切。”
“若是朝廷有什么詔命,还请上差儘管吩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