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类型 > 不管了,成汉也是汉,兴汉! > 第五章 亲族长辈

第五章 亲族长辈(2/2)

目录
好书推荐: 我没疯 妖尾:是猛龙召唤师,不是萌龙! 摸奖术士 修仙从蜀山开始 开局被火影针对,非逼我娶纲手? 我在迪迦世界造EVA 系统提前十万年,我成了人间武圣 文娱92,功夫皇帝从踢剑开始 恋爱对象离线中,请自行加载? 洪荒:三代首徒,师承西方二圣

“嗯,应该从那边是进山了,小犊子应该是想靠著山林茂密逃命。”

小校眼前一亮,当即单膝跪地:“末將呼延那鸡麾下有支氐人队,最擅山地追踪,愿为大王分忧!”

刘曜本来打算当这事已经过去,不再管那二人,结果现在呼延那鸡主动请缨,於是欣赏地点头道。

“那鸡有这份心,本王很高兴,虽然你出自呼延旁支,但这次的勇猛本王都是看到眼里的。”

“好好跟著本王干,假以时日本王向陛下请命,封你个冠军將军也是可以的。”

呼延那鸡目光灼灼,当即叩谢领命,点起帐下氐人队向著刘麟等人逃跑的方向追去。

等呼延那鸡远去后,刘曜叫来了自己的亲卫。

看著帐篷里正在庆祝劫后余生的安乐公府眾人。

刘曜不屑道:“里面这些人....都杀了。”

刘曜是匈奴汉国的宗室,而匈奴汉国是匈奴人刘渊所建,打的旗號则是“兴復汉室”。

嗯,一个匈奴人,起义反晋的旗號竟然是“兴復汉室”。

要说有关係吗,刘渊还真有。

他祖上是南匈奴的大单于,歷代南匈奴的单于均与汉室通婚,就母系而言,刘渊確实有汉室血脉。

况且刘渊自己就从小在洛阳长大,受的也是最正统的华夏教育,心里早就把自己认定为了汉室贵胄。

但母系血脉,在思想解放的近代还能说的上。

放魏晋南北朝,真就是个由头了。

虽然史料上没有明確记载匈奴汉国对正统汉室后裔是什么態度。

但考虑到刘渊这个人的人品道德不是一般的坚挺,大概率不会下死手。

以他的气魄来揣测,更有可能是出国都步行百余里,亲迎汉室宗亲回平阳供奉,然后给自己匈奴汉国再刷上一层血统上的合法性。

问题是刘渊不会下死手,他的儿子可说不准啊!

刘渊的儿子,就是现任的匈奴汉国皇帝,刘聪。

刘聪早期还是非常英武的,他和刘渊的配合,有点类似於高配版的唐高祖李渊和丐版的唐太宗李世民。

同样都是老子在后面发展国力,儿子在外领兵打仗。

然后儿子发力,乾死老哥篡位。

从某些层面上而言,刘聪和他老爹一样,是非常汉化的匈奴。

但问题在於,他有点太汉化了。

竟然跟著魏晋那堆名士学起了磕五石散。

然后,就把自己磕成暴君了。

前期好端端一个虚心纳諫、智计百出、文武双全的大司马大单于,登基没几年就把匈奴汉国祸祸到了崩溃的边缘。

如果他还能保持刘渊的遗风和自己左积弩將军时期的智谋,那永嘉之乱绝对不会这么惨烈。

最多最多,就是把王公贵族们给羞辱一顿杀掉,但以刘渊的一贯国策,绝对不会向著普通老百姓举起屠刀。

可惜事不隨人愿,刘聪在永嘉五年时,已经把自己磕成了半个昏君了。

同样的,这一次刘曜就是受了已经昏头的刘聪的密令,將所有正统汉室后裔赶尽杀绝,防止他们振臂一呼,动摇匈奴汉国的合法性[注1]。

.

——(以下为注,不感兴趣可以跳过。另:除前几章外,后续会儘可能避免加注)——

.

[注1]匈奴汉国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胡人政权,而是汉胡专权的混合政权,因此亟需维持自身的汉室正统。具体原因多且杂,或有读者好奇为什么刘聪如此在意,在此仅探討其中三条。

其一,刘渊一族是深度汉化的匈奴,虽然是他掀起了五胡乱华的序幕,或直接或间接害死了无数汉族百姓,但其本人为政时对待汉族百姓的態度和政令,可称一句远远超同时代的晋朝官员(尤其是张方等八王之乱时的官员、將领),这种政令氛围吸引了大量汉族百姓迁徙,甚至出现了“远人归附者数万”的现象。由此,匈奴汉国的底层群眾有大量的汉室基础,需要汉室正统来维持稳定。

其二,据《汉赵国史》考目前现存史籍辑出263名汉赵中高级官员里,其中有131名汉族官员,44名刘氏宗室,70名匈奴,18名其他族裔。虽然汉族官员纸面比例不足50%,但其余族裔的官员大都是高度汉化的,比如被百姓颂为“神君”的鲜卑人乔智明,敢上锁諫的匈奴鸿儒陈元达等。由此,匈奴汉国的中上层权力分布和政权体制,需要维持汉室正统。

其三,自我认知,匈奴汉国上下的自我认知就是汉室正统,连群臣上諫的时都是口称“我太祖高皇帝如何如何”、“我世祖光武皇帝如何如何”,后续刘渊还追尊了刘禪为“孝怀皇帝”,给刘备上庙號“烈祖”,甚至连祭祀时都是“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之神主祭之”。由此可见,匈奴汉国上下整体的认知,都需要淡化掉母系血脉这一缺陷,把自己稳稳的定为汉室正统。

目录
新书推荐: 放纵系神豪,开局包养呆萌女学霸 民国:烽火1937 都重生了谁还死读书啊? 交个朋友聊天群:这个猴子懂的多 我千亿富豪,叔叔高育良 我大海贼,搞圣杯战争! 玄孙万历,我,正统明君 四合院来了个莽撞人 重生1958:我的随身空间 七零,踹白月光后下乡发家娶村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