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百態(1/2)
长安,守得住吗?
这是这个大家都在討论,但越討论,就越是沮丧和迷茫的问题。
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並不复杂,但也並不简单。
兵马,便是答案。
但有没有足够的兵马,就是另外一个答案。
对於这个答案,田令孜也好,杨復恭也好,都不会也不敢给出具体的答案,这无关他们的品格与名声。
按军籍名册上来看,负责守卫两都的左右神策军,左右金吾卫,还有北衙六军,南衙十六卫,零零总总加起来,也有二十万兵马。
即便要分出小半驻守东都,此时长安的各军兵马也该有十三四万左右。
就算是有些聪明人知道实际上並没有这么多人,但这些宦官再怎么弄权,也不会拿兵马来开玩笑,六七万人总该是有的…吧?
有这些兵马,据潼关而守,坚守至关內、山南两道、剑南道等诸镇兵马来援,应该是做得到的…吧?
至於其余诸镇,早在黄巢攻下汝州之后,朝堂诸公便知道他们只想著冷眼旁观。
因为那时朝廷还打算在诸镇兵马拦住黄巢之后,对他进行招安,並打算授予他一地节度使之位,命他离开都畿道,返回本镇。
可结果黄巢一路平推,朝廷册封的文书程序都还没走完,东都就已经陷落,黄巢兵马都快到潼关之下了。
这时候,再傻的人也该明白过来,河中、河南等藩镇,压根就不想出力。
而诸镇的这一反应,也让知晓关中禁军內情的田令孜得了藉口,將黄巢说成是威胁较大的流寇,所以皇帝一开始並没有下达让周围诸道兵马勤王的命令。
而是任命田令孜为十军十二卫观军容使,让他领左右神策军討贼。
但神策军能討什么贼?不被贼討就已是邀天之倖。
这一点田令孜作为神策军中尉,再清楚不过,但他也没有推脱,而是欣然领命,毕竟这是给他更大的权力。
但一下朝,他便连忙召集自己手下的枢密院以及两军的实权心腹宦官,几十號人商量来,商量去,却一个方法都商量不出来。
其实也不是一个方法都商量不出来,有人提议护送圣人入蜀避难,躲一躲等各藩镇勤王就行,反正这种方法在大唐也不是第一次了。
但这方法一出,便当即被否决了,因为这样做,田令孜就会受到被他打击过的那些失权宦官和朝臣的反扑。
因为他田令孜平日里口口声声的说过关中防务固若金汤,神策军兵甲齐备,並以此为藉口,加征各地税赋。
如今黄巢能不能过潼关都还是一个未知数,你田令孜就想跑?那之前的那些举措算什么?!
届时,被田令孜打压过的所有人,皆会一拥而上,不说將他五马分尸,也会將他挫骨扬灰。
所以田令孜现在唯一的出路,只有麻著胆子硬上,先將神策军这烂摊子给盖住再说。
张承业自然也是知道这些的,田令孜能瞒前朝诸公,但瞒不住內廷的各位宦官,尤其是被田令孜彻底压著的杨復恭一系宦官,田令孜如今的手段,他们又不是没有用过,怎会不知道其中內情。
但知道归知道,他们可不会在田令孜还没有暴露颓势的时候就动手,毕竟无论是关係还是权力,田令孜都牢牢的压在他们头上,他们的进言,根本就进不了皇帝的耳中。
与其费无用功,还不如冷眼旁观,暗中积蓄力量,等田令孜原形毕露之后,毕其功於一役,將他彻底打入深渊。
而对此,张承业只感到心寒无比,国家危难,袞袞诸公却为一己私利而不管不顾,任由山河沦丧。
但他也没有丝毫办法,他只是一个內供奉,负责宫廷採买,手中无权无势无兵马,也只能是冷眼旁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