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好学的杨师厚(2/2)
而杨师厚能从颖州一路游歷到长安,除了靠手上的刀,还有这一路上的见识以外,便是这张能面不改色吹牛的脸。
“我怎么就信了你的那些鬼话?”
听到杨师厚那不好意思的笑声,刘克之有些好笑,他学识不错,但对这个时代的见识不够。
而杨师厚虽然没啥学识,但他千里游歷,认识了很多人,最不缺的就是见识。
二人聊天的时候,他就是靠这些,將刘克之唬住的。
轻呼出一口气,刘克之抬手指向沙陀军和己方。
“看旗,一支认旗代表一火,一个大旗便是一都,而中军的大纛和旁边的牙旗,便表示了主帅!”
说著,刘克之又指了指身旁亲兵扛著的旗帜,黑底红字,右侧上书:
“大唐汝州虎林都。”
而中间则是一个大大的刘字。
这是虎林都大旗,亦可算是认旗的一种,主要用来表明军队主將的身份,隨著主將而移动,好处是可以让麾下士卒能够看清自己的主將,坏处是敌军也能看清楚。
而在中军处,高台旁,有两根大旗,一根长达两丈八左右,一根稍短,有两丈四,长的那一根便是大纛,顶部装饰有旓,也就是氂牛尾,同样的黑底红字,四周镶有黄边,上面绣了四象图案,整面旗只有一个字:唐!
这支旗在唐军中只有两个人有,都招討使李琢,北面招討使郑从讜,以诸葛爽副招討使的身份,是没有这根旗的,这是主帅的旗帜,而他是副帅。
只是郑从讜年事已高,无力带军征战,便將此旗借给了诸葛爽,让他能够指挥代北行营北面诸镇,因为即便他是副帅,但在主帅已经到任的情况下,其它藩镇完全可以不鸟他。
当然也不排除郑从讜也有想拿些军功的想法,毕竟顶著他的旗,军功自然要分他一份。
而短的那一根名为牙旗,这就是诸葛爽自己的了,也是诸镇节度使最常用的旗帜,上书诸葛爽的名字和职务,表示这支军队的主帅是谁。
其实中军大纛诸葛爽也能用,只是不能用单独的唐字旗,只能写他的最高职位,如什么防御使,什么节度使一类的。
单独的唐字旗,是朝廷任命的主帅才能用的,在战爭时发下,结束后收回。
在没有中军大纛的时候,短一些的牙旗也能起到標识中军,稳定士气的作用,两者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別,只是表示了名正言顺的区別而已。
云中城周围百里皆是平原,几乎一马平川,左右都藏不住人马,此时双方的游骑或许是累了,远方的烟尘暂歇,又游了两圈之后,各回本阵,只留下几个小队散在远处,继续警戒著。
不过片刻之后,双方的战阵都开始移动起来。
原本相隔数里,现在不过相隔五六百步,刚好够步卒衝锋,也刚好够战马从起步进入衝锋状態。
“看来节帅的计谋成功了,对方不打算跑了,接下来就看我们能不能將这些沙陀兵全部留在这里!”
听到刘克之的话之后,杨师厚默默的攥紧了手中的马槊,眼睛死死的盯著对面的沙陀兵,在这个距离之下,他可以清晰的看到对面沙陀兵脸上的狰狞表情和赤红的眼球。
“变阵了!”
隨著刘克之的提醒,杨师厚看见对面沙陀阵营之中,左右两翼的骑兵缓缓移动起来,慢慢的张开,形成鬆散的队形向著汝州军左右两阵移动。
“一千多的骑兵就想和我们对阵,这些沙陀人还真是胆大!”
杨师厚默默的点著数,两股骑兵有四支大旗,也就是四都人,人数在四千左右,也就是说左右两阵各对付將近两千的骑兵。
心中想著,他又抬头看向前面的外镇兵,左右两阵分別由外镇兵和东都兵组成,他们被分到了外镇所在的右阵,共三千人。
“这些外镇兵不知道能不能行啊!”
虽然从沙陀的试探中知道这些外镇兵不是新兵,但杨师厚心中还是有些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