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出征(二)(1/2)
刘克之虽然是第一次参与军仪,但对於诸葛爽的这套说辞並不陌生。
军队首重纪律,没有纪律还打个屁的仗,所以要求做到令行禁止。
至於不得虐待士卒,在神策军或者是內地或许有这么做的,但若是在边镇,河南等地,都不用等到战场上,也不用等到兵餉不发或少发,单单只是开拔费之类的赏赐让士卒们不满意而死了全家的节度使就不知道有多少。
至於最后一项,不得背叛。
这才是诸葛爽话语中最重要的,以令行禁止为例,这令是谁的令?这禁是谁的禁?听招討使的还是朝廷的?
都不是,没有诸葛爽的命令,帐中所有人都不得行动,而没有帐中眾人的命令,麾下兵马一个也不能动,这就是令行禁止,这就是不得背叛!
至於他最后话中的事业和基业,也不单单是指说用来做生意之类的铺子,而是说手下的这些士卒若是伤了,若是残了,他们都得管,不管是怎么管,都得做出一个態度,不然谁给你卖命。
军中的產业大部分都是用来干这个的,当然也有对士卒不管不顾的,但他们一遇危险,不会有士卒不顾生死的去救他们,到时候那所谓的產业基业,可能会和老婆孩子一起,落到別人手中。
这就是唐末,一个极度穷兵黷武的时代。
军令下来后,各將回营安排事情,此去晋阳近千里,山高路远,一路上要忙的事多著呢。
而作为诸葛爽的亲兵,八百人的骑兵一人双马,一匹战马,一匹驮马,还有辅兵管理的驮马,驴,骡子以及士卒的私马,对於私马军队也负责马料,但死了不管赔。
八百人的骑兵,却足足有三千左右的牲口,除了战马,其它的全都是给骑兵驮东西用的。
唐代,或者说歷代军队都有士卒带私马入营的传统,甚至於若不是这时候实行的是募兵制,大部分的战马其实都是士卒私人的。
唐初实行的府兵制下,除了盔甲以外,大部分的军备皆是士卒个人出钱购买,其中就包括了战马,朝廷自然也准备的有,但能少出一点是一点,多省一点给老爷们修园子不好嘛。
而在募兵制下,士卒什么都不用带,只需人去便可,其它的,自有节度使准备。
而这种制度,也造就了唐军的强大,他们是完全脱產的职业军人,以战爭为生,日復一日的杀戮与训练,他们的战斗意志和战斗技巧,可谓是前无古人。
所以別看唐军战斗时的记录都是什么几千人,最多也就是两三万人,规模完全没有后面时代的那些数万数十万的大,但他们的战斗力,只算冷兵器的话,已经站在了所有时代的巔峰。
在这里,能拥有两万左右的战兵,已经是天下一等一的藩镇,皇帝的面子都可以不给。
大军在怀州驻扎已半年有余,早已懈怠下来,如今三日內出征,要忙的事还真不少。
刘克之一回去便交代收拾行囊,尤其是战甲,这可是保命的东西,怎么看重都不为过,幸亏这半年没有彻底閒下来,时不时就保养一番武器,不然还真成了临时抱佛脚。
而且大军出征,正兵有辅兵伺候,不然光忙活行李杂事还怎么打仗,刘克之这一火,分了五个辅兵,十匹驮马,八匹骡子和驴,大家又磨合了大半年,打理起来还算是轻鬆。
两天后,大军中的个人物品,团队物品,军械物资,人粮马料,才算是收拾妥当,大包小包的收起来,等待第二日出发北上。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就到了启程之日。
大军开拔不是胡乱就走,得有章法,谁先走,谁后走,路线怎么安排,哪里可以留,哪里不能去,皆有制度在。
因是坐船北上,所以诸葛爽安排了亲兵先走,整个亲兵营头一夜先行检查行囊,第二日天不亮就早早起来,吃了早饭,个人行囊检查完毕后,便依令而出。
別看亲兵营只有八百人,但也不能乱走,得先派几个斥候先出去摸一摸情况,隨后两百人先行,而后诸葛爽带四百人在中,剩下二百人居后护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