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组建对外情报部门(1/2)
第347章 组建对外情报部门
定下未来三年的发展计划后,众臣工便依序退出了承运殿。
来到王府前宽阔的广场上,凛冽的寒风夹杂着雪迎面扑来,吹得人脸生疼。
众人则是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低声讨论着方才定下的大计,脸上神色各异。
文官队伍自然是以赵胜为首,李兴怀、王承弼等几位主事围拢在侧。
赵胜紧了紧身上的官袍,率先开口道:
“这次王上划下的任务艰巨,诸位同僚务必勠力同心。”
“扩军涉及到的钱粮,军械,以及人才储备都不少,千万别拖了后腿。”
李兴怀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忧心忡忡地叹道:
“都说瑞雪兆丰年,但愿老天爷能给几分薄面,未来几年风调雨顺才好。”
“否则粮食一旦减产,别说是扩军了,就连民间的灾荒都不一定能应付过来。”
他缩了缩脖子,呼出一大口白气,
“这鬼天气越来越冷了,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
“如今四川境内能开垦的田地,几乎已经到了极限。”
“山间的坡地、犄角旮旯,但凡能下锄头的地方,都种上了耐旱的玉米。”
“若是想粮食总产量再进一步,恐怕要将希望寄托在贵州和云南了。”
“那边虽多是山地,但好在苞谷这玩意儿不挑地,一些零碎的边角地块也能有所产出,多少能养活些人口。”
“只是……这些零星开垦的土地,一般都不计算在征税黄册上。”
“即便开荒出大片土地,按照政策,也有三年的不征之期,于国库无补。”
对此,赵胜倒是更乐观一些,他宽慰道:
“凡是要往好处想。”
“虽然这些田土不计税,但百姓家中却是实打实地多了些收成,总归是好事。”
“有了存粮,民间的抗风险能力自然就强了。”
“再加上咱们去年在各地设立的常平仓,只要调度得当,总是能渡过难关的。”
“当然了,前提是别出现陕西、河南那样的连年大旱。”
王承弼顺势接过话头,语气中带着几分疲惫与无奈:
“你们好歹是跟田地打交道,还能出去喘口气。”
“哪像我学部,如今是天天忙着出试题、阅考卷,一场接一场,连喝口茶的功夫都挤不出来。”
“如今又要扩大官学规模,在几处主要府县增设学堂。”
“师资、教材、选址千头万绪,也不知能不能忙得过来。”
他叹了口气,苦笑道,
“说起来,这帮学子也是命好。”
“只要考中了功名,立刻就有实缺派下来,不愁没去处。”
“哪像在明廷,就算高中进士,也得苦苦等待吏部铨选。”
“要是没有银子打点关节,那就准备先坐几年冷板凳,空耗光阴吧”
与唉声叹气的文官队伍不同,武将那边则显得热闹多了,一群人聚在一起,声调都高了几分。
曹二一脸兴奋,摩拳擦掌:
“太好了,终于要扩军了。”
“回去后,我可得好好操练操练那帮兔崽子!”
“你们是不知道,底下那群民兵,眼馋战兵那份月饷可不是一天两天了。”
“这次正好让他们知道,饷银可不是那么好拿的。”
一旁的李老歪听了,没好气地白了他一眼:
“你这厮如今在四川好生得意!”
“王上不仅把中军精锐都交给你管,这次扩军的兵额,大头也落在了你身上。”
“哪像老子,只能去夔州府去当个船老大,整天看着堆积如山的木料发呆!”
“还有邵勇和闯将,更是要去云贵那等蛮夷之地,一边剿匪安民,一边垦荒练兵,辛苦得很呐!”
曹二闻言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
“哪里的话,我也就是个管家,只不过暂时帮王上看着中军而已。”
“真要上了战场,摧城拔寨,不还得靠您几位老将出马?”
听了这马屁,李老歪才满意地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这个说法。
一旁的李自成适时接过话头,感慨道:
“带领数万兵马虽然风光,可也绝非什么易事。”
“不仅军中上下的安营扎寨、吃喝拉撒都要考虑到,还得随时敌情,调整兵力部署。”
“千头万绪,无一不耗费心神。”
“我出征云南才不过小半年,这鬓角的白头发,可是眼见着往外冒……”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一边互相打趣一边交流着军中趣事,以及带兵心得,场面十分融洽。
然而,在这人群中,却有一人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只是沉默地跟在一旁,几乎从不插话。
正是刚从云南曲靖回来的黑子。
他虽然千里迢迢奉命赶回来参加此次会议,但在整个参会过程中,他却始终一言未发。
非是他不愿说,而是实在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自从结束了长期潜伏的任务后,黑子总感觉自己有些格格不入,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十分迷茫。
转任文职吧,他自认为没那个学识,肯定搞不来;
可要让他重新回到军中带兵,他也自觉力有不逮。
要是带领几百、上千人冲锋陷阵,他丝毫不含糊。
可如今汉军动辄数万兵马出征,要让他做一军统帅,运筹帷幄,他确实力不从心。
心里默默叹了口气,一股难以排遣的失落感涌上心头。
黑子摇了摇头,裹紧了身上的袍,准备借口告辞,回去再慢慢思量出路。
可就在这时,身后突然传来了一个尖细急促的声音:
“方将军!方将军!还请留步!”
黑子闻声转过头,只见一名王府内侍正气喘吁吁地从承运殿方向小跑而来。
他有些诧异,停下脚步问道:
“公公有何吩咐?”
那内侍跑到近前,先行了一礼,恭敬地回道:
“不敢当。”
“是王上命奴婢来请您,说是有要事相商。”
黑子心中一动,点了点头,随即向身旁还在闲聊的曹二、李自成等人拱了拱手:
“哥几个,王上有事召见,你们先回吧。”
看着他匆匆离去的背影,邵勇轻轻叹了口气,低声道:
“方将军这次回来,似乎心事重重,沉默了许多。”
“不知道”
一旁的董二柱倒是显得很有信心,拍了拍邵勇的肩膀:
“放心吧。”
“毕竟是当初起兵造反的老班底,王上肯定不会亏待咱自己人的。”
“看这架势,会后单独召见,王上定然是已经有了安排,说不定有什么重任托付。”
“走吧,这狗日的雪越下越大,赶紧回去暖暖身子。”
“都去我府上,这么久没见,今天咱们几个好好喝点,叙叙旧!”
在他的招呼下,一众将领暂且放下心思,互相簇拥着,谈笑间向王府外走去。
而此时,黑子却并未返回承运殿,而是绕过重重殿宇楼阁,来到了王府的东池。
这是一片规模宏大的水上园林,占地足有三四亩之广。
东池引活水成湖,亭台楼阁、水榭回廊点缀其间,景致极佳。
历任蜀王常在此招待宾客,吟诗作赋。
走到水榭园林的外围入口处,内侍突然停下脚步,侧身让开道路:
“方将军,王上就在前头的松风亭等您。”
“您沿着这条廊道一直往前走,不出片刻便能看见。”
“我等不便入内,只好在此等候。”
黑子闻言点点头,随即整理整理了衣冠,深吸一口气,顺着那条蜿蜒曲折的临水廊道快步走去。
经过几道回环曲折,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座精巧的亭子,匾额上写着“松风亭”三字。
亭子内,江瀚披着一件厚厚的银狐皮裘,正坐在一个烧得通红的暖炉旁煮茶。
外面大雪纷纷,亭内茶香袅袅,别有一番意境。
听到脚步声,江瀚转头对他招了招手:
“来啦?”
“赶紧进来,外面冷,坐下来暖和暖和。”
黑子应了一声,连忙踏上台阶,快步走进亭内。
刚一走进去,他才发现松风亭外别有洞天,前面还连接着一个宽阔的临水平台,视野极其开阔。
凭栏望去,只见天地间一片纯净静谧,宛如一幅水墨画卷。
湖面都已经结了薄冰,鹅毛般的大雪无声地落在冰面上,旋即消融无踪。
好一派静谧的冬日园林雪景。
江瀚顺着他的目光看去,笑道:
“怎么样?”
“老朱家的几代蜀王,别的不说,这享福的本事和修园子的眼光,还是不错的吧?”
“这个平台叫做望月台,听说蜀王经常在此宴饮。”
“还有文人墨客题诗,水自龙池分处碧,从鱼血染来红。”
黑子老实地点点头:
“是挺不错,这帮狗日的藩王可真会享受……”
话说到一半,他才猛地反应过来,面前坐着的江瀚如今也是一方之王,自己这话实在不妥。
于是他立刻闭上了嘴,脸上写满了尴尬。
江瀚不以为意地笑了笑,从暖炉上提起铜壶,斟了一杯热茶递过去:
“放松点。”
“你跟我起于微末,是根正苗红的自家人,别那么紧张。”
他语气随意,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在军中时的光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