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今见兄台,再无云树之思矣!”(1/2)
第494章 “今见兄台,再无云树之思矣!”
万历帝下了将戚继光革职罢官、取消封伯的口谕,意犹未足的问:
“寅贼的家财呢?他家的产业抄了多少?”
高寀强颜笑道:“回爷爷话,这个还不知道。要等段日子,才会有奏报。”
“这可是紧要事!”皇帝胖脸一沉,“司礼监立刻派中官快马去南京,清查朱寅家财。他在南京造反,还能不敛财?他那个贼妻宁氏,更是个经商营业的钱耙子,没少赚银子!”
“记着,都入内帑!”
“遵旨!”高寀陪着笑脸,腮帮子都麻了,“奴婢亲自安排可靠之人去清点贼产。”
撒谎欺君的次数越来越多,他也无所谓了。就当是奉了娘娘懿旨,陪着皇上演戏的差事吧。
不然他又能怎么着呢?
万历抽了一口福寿膏,惬意万分的吞云吐雾,叮嘱道:“等到所有贼产入了库,内帑应该有两千万吧?”
高寀低着脑袋,不让皇帝看到自己的脸,“回爷爷话,贼产不知具体数目,横竖不老少。到时入了库,内帑就算没有两千万,估摸也差不多。”
万历点点头,敲敲大烟枪,目光忽然一冷,“下旨给缅甸国那个弑父杀弟的莽应里,让他立刻献出朱寅、常洛及其党羽。若他抗拒不交,就令云南巡抚、黔国公发兵问罪。若是乖乖交人,朝廷可以承认他的王位,恢复贸易。”
“遵旨!”
“西边的庆逆呢?李如松有奏报吗?不是应该早就攻下伊犁了么?朕要看到庆逆的人头。”
“回爷爷话,因为甘肃粮草不继,无法支应西军所需,李如松只能暂驻吐鲁番,等候关中的军粮。”
“告诉兵部,下文催促李如松!没有关中的粮食,他就打不了仗了?贼军难道没有粮食?朕就不信,那么大的西域没有粮草,当年汉唐又是怎么定的西域?”
“遵旨!”
“去吧,朕乏了,有点头晕。”
“爷爷好生歇息吧,太医都反复奏请,要爷爷不能动怒忧心。”
“嗯,回去告诉贵妃,让她今夜来广寒殿伴驾,朕想她了。再把高淮叫上,我们很久没有一起打马吊了。”
“遵旨!”
………
缅甸,甘高山口。
毛文龙守到第五天,关外又来了一支兵马,看旗号却是明军。
“将军!来者难道是云南王师?”部将问道。
毛文龙心中有数,“这应该是云贵总督郝运来的兵!他成功守住了澜沧江防线,居然还能尾随缅军主动攻入缅甸,就这份胆魄,还真不像是个文臣!”
“刘龛,你出关去看看,验明身份,若是郝总督就请上关城。”
“诺!”部将领命出城去了。
与此同时,那队明军已经来到城下,当先打头的是个身穿二品官服的文臣,年约三旬,正是云贵总督郝运来。
郝运来在缅军撤兵后,率领两万云贵精兵,保持几日的距离,尾随进入缅甸。
他担心朱寅兵少,决定和朱寅会师,参与攻打缅军和越军。
两万人虽然不多,但也能起到不少作用了。
“国公,木公。”郝运来对沐昌祚和木青说道,“此地数日前发生过激战,缅军吃亏不小。嗯,守军用过火攻。”
郝运来放眼一看,就猜出了几天前的战事如何。
“来者可是云贵总督郝相公?”出城的刘龛大声问道,“末将刘龛有礼!”
郝运来随即下马,黔国公沐昌祚、木府家主木青、宋氏家主宋万化一起下马。
“本官正是钦差云贵总督,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副都御使!”郝运来官威十足的说道。
刘龛还是不敢大意,抱拳道:“请验证钦差关防、总督印信!”
郝运来知道小心是对的,这也是程序,毫不在意的一挥手:“来人!打本官王命旗牌!出示关防印信!”
“得令!”护卫应诺打出王命旗牌,出示关防印信,说道:“可有差了?”
刘龛道:“无差!请总督相公等上官进城,大军暂且留在关外!”
郝运来呵呵一笑,“很好,你们倒是很谨慎。你家将主是哪位?”
刘龛回答:“是毛文龙毛将军。”
郝运来点头赞许,“原来是他!不愧是太傅看重的人,治军严谨,可堪大事!”
一边说一边和沐昌祚等人进城。
两万大军当然只能乖乖待在外面。这就是毛文龙的谨慎了,他不但要确认郝运来等人的身份,还要确定郝运来等人的来意。
直到郝运来等人入城,毛文龙才亲自来迎。
“哎呀!郝相公好久不见啊!郝相公亲来,末将不及远迎,惭愧!”毛文龙一脸歉意的抱拳行礼。
“见过郝相公!请!”
两人自然早就认识。要是换了北朝,毛文龙见了郝运来这个文臣总督,那是一定要下拜跪迎的。
可是南朝规矩不同,早就定了文武平等,只按品级叙礼。郝运来是二品文官,毛文龙是三品的副将,双方只相差一品,即便郝运来贵为总督,毛文龙也只是先行礼而已。
“毛将军,”郝运来拱手还礼,“我就猜到太傅会派兵把守甘高关,只是想不到是你。”郝运来也是一脸春风,介绍道:
“毛将军,这位就是黔国公沐公爷。这位是丽江木府的木公。”
毛文龙赶紧对沐昌祚和木青行礼,“末将毛文龙,见过黔国公,见过木公!”
郝运来又介绍毛文龙道:“国公,木公,这位文龙将军虽然年轻,却是摄政王的心腹爱将啊。他守此关,缅军必然没有讨到丝毫好处。”
沐昌祚和木青打量一下雄姿英发的毛文龙,不禁心中赞叹。
等到毛文龙搞清楚状况,完全放心了,这才下令打开城关,放郝运来的两万精兵入关。
同时,派快马飞报朱寅。
接着,郝运来在甘高山城稍作休整,就率军西行,前往阿瓦城和朱寅汇合。
郝运来是进士出身的文臣,还是底层寒门子弟,又当过几年地方官,很注意观察民情民风。
他入关之后一路走来,就刻意观察路边的缅人村寨,事无巨细都有所留心,很快就发现了缅人有个和明人很不同的地方:持火器者,屡见不鲜!
每个村寨,都能看见有火铳的人。山林之中时不时听到火铳声,想必是在打猎。
郝运来这种官员,是很重视地方治安的。他立刻派兵抓了几个村寨的农奴询问。
原来,这些年缅甸深受西洋影响,王廷不但斥巨资购买洋枪洋炮,还允许各地设置仿造火绳枪的作坊,形成了缅甸特有的“枪匠村”。
这些仿造火绳枪的“枪匠村”,打造的火绳枪远不如洋人,但也是威力不弱的火器,以至于拥有土制火器的缅甸猎人越来越多,有取代猎弓的趋势。
差不多十个成年男子,就有一人拥有土制火器。那岂不是说,缅甸民间有几十万土制火器?好在这些有火器的人是没有组织的农奴,暂时无人把他们纠集起来反抗明军。
郝运来暗暗心惊,脸色顿时阴沉下来。
绝对不能允许缅甸民间拥有这么多火器!应该严厉禁绝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