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兴国公(2/2)
既然不会造反,又明显不贪权,李景孝的威胁度,就远远没有九边那些统领几万兵马的大将们危险。
甚至可以说,把李景孝留在京城,反而能震慑边军那些大将们。
所以太上皇对李景孝的态度,明显很是和善。
这让隆德帝在心里不由腹诽,暗道自己这位父皇,还真是霸道。
现在都一心修道了,却还是想把所有军权都抓在自己手里。
好在李景孝虽然年轻,可到底还是心向着自己这个名正言顺的皇帝。
这么一想,看李景孝就更顺眼了。
看的太上皇不由在心里叹息一声,这个儿子当初就不是按照皇帝的标准来培养的。
所以到底还是缺了些帝王心术。
看一个人顺眼时,怎么看都觉得对方极好。
却不知,他这种态度,对他自己和臣子们都不是好事。
随后直接封赏李景孝为兴国公,正式上任五军都督府右都督一职。
不过副总兵的任命,既然仗已经打完了,自然就没了统兵在外的资格。
李景孝无所谓。
甚至就连殿前司副都指挥的位置,他其实都已经不想要了。
不过李景孝不想当,皇帝第一个不答应。
即便他什么都不做,甚至和皇后亲弟弟,也就是殿前司都指挥使曹伯年一样。
成天不去衙门报道,也不去宫里打卡上班都无所谓。
只要李景孝还是殿前司副都指挥使,兼马军统领,对外和对内都是一种威慑。
顺带着,升了个从二品的镇国大将军。
这种勋官实际上没什么用,也就是增加了俸禄和荣誉。
其他的官职不变。
李景孝无奈,只能向皇帝建议,殿前司马军因为从当初的1千骑兵,增加到4500人。
干脆设置四个指挥使。
升殿前司马军‘领班都虞侯’汤志杰、常瑞为指挥使,分别统领900重骑兵,1600轻骑兵。
从轻骑兵中选拔100人加入到重骑兵对,恢复到重骑兵1000人的编制。
再升牛展鹏和陈鸿升为指挥使,分别统领2000辅兵改变的轻骑兵。
反正牛展鹏和陈鸿升在草原上,就一直统领着雇佣而来的鞑靼、女真和塞北汉人组成的辅兵队。
太上皇和皇帝一看就知道,李景孝这是分权出去,他自己甚至都不直接掌握任何一支骑兵。
明摆着就是担心自己会被猜忌。
太上皇笑着看了眼皇帝,殿前司是皇帝直属近卫,和侍卫亲军司合称御前两司。
兵员数量,之前殿前司1千马军,2千步兵,加上侍卫亲军司的5600人,一共8600人。
李景孝带着4500战兵和3000后勤兵回来后,一下子就涨到了16100人。
而且李景孝这7500人,可都是有实战经验和精锐。
可以说,太上皇这次的让步确实很大。
隆德帝听完就脸色一喜。
但他没完全同样李景孝的建议。
四个马军指挥使没问题,每人也只统领1千人。
李景孝这个都指挥使,还是管着那900重骑兵,补齐了人数后,恢复到1000人。
其他四个人,每人一千轻骑兵。
不过千人队,可不仅仅只有战兵,大周一个千户有1120人。
人数不够就从侍卫亲军司挑选。
也就是说,今后殿前司马军一共五千六百人。
李景孝管理的人马,比过去1千骑兵,足足翻了五倍。
李景孝郁闷的点点头,好在以前他就不怎么管事。
又有四个从四品的指挥使在,再把赵军明和韩孟卓调到殿前司当领班都虞侯。
训练、值班、巡防之类的事,全扔给他们俩做。
隆德帝对于赵军明和韩孟卓的调任,想都不想就答应下来。
之后对大小军官们的封赏,也都挺丰厚的。
实权大多虽然只是六品、七品,但散官级别好几个都是正四品‘上骑都尉’。
或者从四品的‘骑都尉’
贾蓉这小子,直接成了殿前司正六品库曹官。
皇帝还加恩,赏赐了贾蓉麒麟服、从四品‘骑都尉’、锦衣卫左镇抚司、从五品副千户的官职。
乐得贾蓉人都傻了。
其他人对他也是羡慕的要死。
可谁让这小子是宁国府的子孙,又是新任国公爷的内侄。
牛展鹏和陈鸿升两人同样得了麒麟服,还得了正四品‘上骑都尉’,正四品明威将军。
比起他们老子,也只是差了一两级而已。
所以请客吃饭的,就是他们俩了。
牛展鹏和陈鸿升自然不会拒绝,大手一挥,直接在醉仙楼包下整个酒楼。
李景孝在草原上走了一圈,虽然说缴获6成归士卒。
他自己只拿1成,但实际上,有些东西根本不会分发下去。
李景孝光是黄金就带回了1.8万两。
银子则有21万两,珠宝、人参、鹿茸等珍贵药草31箱。
牛展鹏和陈鸿升作为辅兵队的统领,少说也分到了四五万两的银子。
上千两银子请客,实在是毛毛雨。
贾蓉这小子虽然在后勤队,但他是李景孝内侄,搜刮到的好东西也不少。
镇国公府、齐国公府和宁国府更是大摆宴席,连着宴请三天。
一时间,京城里的勋贵和各家的子弟们,那先羡慕的眼睛都冒火。
牛展鹏、陈鸿升和贾蓉,一下子就成了诸多勋贵子弟巴结的对象。
至于李景孝,想进他家的门可不容易。
那些纨绔子弟此时见了他,一个个都像是鹌鹑一样。
李景孝喜欢建京观的事,这段时间随着朝堂上,因为如何封赏他而吵的不可开交时,早就传遍了京城。
还有为了整顿军纪,在草原上当着大军的面,亲手砍了十几个兵卒,其中还有个虞侯。
更是用鞭子抽了所属百户和其他虞侯的鞭子。
所以一些胆子小的纨绔,看到他更是瑟瑟发抖,生怕李景孝看自己不顺眼,用鞭子抽他们一顿。
——
(本章完)